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危害特别严重的两种真菌病害,病原物分别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这两种病害对水稻的产量以及稻米的品质都能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威胁着世界的粮食安全。化学防治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但近年来由于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而导致防效下降的问题逐渐严重,所以迫切需要筛选新的药剂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稻瘟病。本文分别建立了氟唑环菌胺和苯并烯氟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以及氟啶胺和叶菌唑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敏感性基线,并测定了其生物活性。对叶菌唑进行了抗性风险评估。
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7株水稻纹枯病菌对氟唑环菌胺的敏感性并建立了敏感性基线。其EC50值的范围为0.0035~0.0931μg/mL,EC50平均值为0.0325±0.018μg/mL。经过氟唑环菌胺处理后,水稻纹枯病菌菌核的产生受到严重抑制;菌丝的分枝增加;菌丝呼吸作用受到抑制;菌丝细胞膜受损,导致电解质渗漏增加;菌丝体内部严重空泡化。然而,氟唑环菌胺不影响菌丝体细胞核的分布及细胞壁的形成。200μg/mL的氟唑环菌胺对水稻纹枯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效,具有83.8%的保护作用和57.80%的治疗作用。除此之外,氟唑环菌胺对水稻生长无安全性问题。
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共测定了92株水稻纹枯病菌对苯并烯氟菌唑的敏感性并建立了敏感性基线。EC50值范围为0.0002~0.0064μg/mL,EC50平均值为0.0025±0.0014μg/mL。苯并烯氟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的形态、细胞核的分布和细胞壁的形成没有影响。然而,苯并烯氟菌唑可抑制菌核的产生、菌丝的生长以及呼吸作用。菌丝细胞膜通透性和菌丝细胞超微结构的试验结果表明,苯并烯氟菌唑破坏了菌丝的细胞结构,导致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细胞皱缩,细胞内部组织降解。苯并烯氟菌唑对水稻纹枯病具有很好保护和治疗作用,在药剂浓度达到200μg/mL时,其对水稻叶鞘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分别达到了92.90%和70.41%。除此之外,苯并烯氟菌唑对水稻生长无安全性问题。
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水稻稻瘟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氟啶胺对102株稻瘟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范围为0.2453~0.8247μg/mL,EC50平均值为0.4733±0.1296μg/mL;氟啶胺对98株稻瘟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值范围为0.0298~0.0966μg/mL,EC50平均值为0.0567±0.014μg/mL。氟啶胺可以抑制稻瘟病菌的产孢,抑制菌丝的呼吸作用,增加菌丝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丝内部组织降解,但不影响菌丝细胞核的分布和细胞壁的形成。保护和治疗作用试验表明,氟啶胺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但治疗作用甚微。安全性测定结果表明氟啶胺对水稻生长无安全性问题。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叶菌唑对99株稻瘟病菌菌丝生长的敏感性并建立了敏感性基线。EC50范围为0.2545~0.5758μg/mL,最大值为最小值的1.74倍,EC50平均值为0.3638±0.0704μg/mL。稻瘟病菌菌丝经过叶菌唑处理后,其菌丝结构受到破坏,导致菌丝细胞皱缩以及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但细胞核的形成和细胞壁的分布不受影响。叶菌唑还能抑制稻瘟病菌的产孢并提供良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然而,较高浓度的叶菌唑会影响水稻植株的生长。通过药剂驯化的方法得到了7株叶菌唑抗性突变体,其都属于低抗菌株且抗性均能稳定遗传。与亲本菌株相比较,部分叶菌唑抗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和细胞膜透性下降,对各种胁迫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变化,对温度以及PH的抗逆性减弱。抗性突变体的致病性增强或减弱,但所有突变体的产孢能力均显著下降。叶菌唑与氟环唑和咪鲜胺存在正交互抗性,叶菌唑抗性突变体对嘧菌酯的敏感性下降,对稻瘟灵的敏感性高于亲本菌株。
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7株水稻纹枯病菌对氟唑环菌胺的敏感性并建立了敏感性基线。其EC50值的范围为0.0035~0.0931μg/mL,EC50平均值为0.0325±0.018μg/mL。经过氟唑环菌胺处理后,水稻纹枯病菌菌核的产生受到严重抑制;菌丝的分枝增加;菌丝呼吸作用受到抑制;菌丝细胞膜受损,导致电解质渗漏增加;菌丝体内部严重空泡化。然而,氟唑环菌胺不影响菌丝体细胞核的分布及细胞壁的形成。200μg/mL的氟唑环菌胺对水稻纹枯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效,具有83.8%的保护作用和57.80%的治疗作用。除此之外,氟唑环菌胺对水稻生长无安全性问题。
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共测定了92株水稻纹枯病菌对苯并烯氟菌唑的敏感性并建立了敏感性基线。EC50值范围为0.0002~0.0064μg/mL,EC50平均值为0.0025±0.0014μg/mL。苯并烯氟菌唑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的形态、细胞核的分布和细胞壁的形成没有影响。然而,苯并烯氟菌唑可抑制菌核的产生、菌丝的生长以及呼吸作用。菌丝细胞膜通透性和菌丝细胞超微结构的试验结果表明,苯并烯氟菌唑破坏了菌丝的细胞结构,导致细胞内的电解质外渗,细胞皱缩,细胞内部组织降解。苯并烯氟菌唑对水稻纹枯病具有很好保护和治疗作用,在药剂浓度达到200μg/mL时,其对水稻叶鞘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分别达到了92.90%和70.41%。除此之外,苯并烯氟菌唑对水稻生长无安全性问题。
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水稻稻瘟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氟啶胺对102株稻瘟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范围为0.2453~0.8247μg/mL,EC50平均值为0.4733±0.1296μg/mL;氟啶胺对98株稻瘟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值范围为0.0298~0.0966μg/mL,EC50平均值为0.0567±0.014μg/mL。氟啶胺可以抑制稻瘟病菌的产孢,抑制菌丝的呼吸作用,增加菌丝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丝内部组织降解,但不影响菌丝细胞核的分布和细胞壁的形成。保护和治疗作用试验表明,氟啶胺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但治疗作用甚微。安全性测定结果表明氟啶胺对水稻生长无安全性问题。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叶菌唑对99株稻瘟病菌菌丝生长的敏感性并建立了敏感性基线。EC50范围为0.2545~0.5758μg/mL,最大值为最小值的1.74倍,EC50平均值为0.3638±0.0704μg/mL。稻瘟病菌菌丝经过叶菌唑处理后,其菌丝结构受到破坏,导致菌丝细胞皱缩以及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大,但细胞核的形成和细胞壁的分布不受影响。叶菌唑还能抑制稻瘟病菌的产孢并提供良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然而,较高浓度的叶菌唑会影响水稻植株的生长。通过药剂驯化的方法得到了7株叶菌唑抗性突变体,其都属于低抗菌株且抗性均能稳定遗传。与亲本菌株相比较,部分叶菌唑抗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和细胞膜透性下降,对各种胁迫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变化,对温度以及PH的抗逆性减弱。抗性突变体的致病性增强或减弱,但所有突变体的产孢能力均显著下降。叶菌唑与氟环唑和咪鲜胺存在正交互抗性,叶菌唑抗性突变体对嘧菌酯的敏感性下降,对稻瘟灵的敏感性高于亲本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