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植于民族土壤的活态文化,它反映的是广大农民在长时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文化,并在农村不断成长变化,通过农村这个载体表现出来。它是一个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生存方式,文化意识,思维方式等。它推动着农村物质、精神、政治文明的建设,有多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在现如今的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大的意义,与新农村建设有密切的关系。
当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很多,对于新农村的探索也在逐步深入,但是对于新农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生性关系研究却刚刚起步,资料成果都非常少,除了部分较早涉足此领域前辈专家的精辟论述外,大部分研究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新农村建设的单方面予以研究,研究方式单一、内容涉及面窄。大量进行的设计实践也是以满足人们的改善居住环境为主,忽略了地域建筑特色以及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的传承的问题,造成了现在新农村建设“千村一面”现象的出现,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传统建筑环境的改变,其保护和传承面临极大危机。基于新农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生性关系理论研究的滞后以及设计实践中地域特色的缺失现状,进行新农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存的共生性关系研究、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传统建筑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以及传统建筑环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应保护模式的探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对于具有关中地域特色的新农村住宅设计探索就显得十分迫切。
在进行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价值意义与研究现状;而后论述了关中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质,对关中地区历史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接下来分析了关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状况、基本分类、基本内容、本质属性以及新农村建设过程的存在及发展概况,通过一些实地调研归纳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社会农民对于住宅建设的要求;最后,着重剖析了新农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生性关系,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环境的保护模式以及二者对应的保护模式的研究。而关中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表现应在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注重该地域的传统建筑特色,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利用好非物文化遗产深厚的凝聚力和群众对其的认同感,在满足人们改善住宅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关中地区文化品牌的建设与经济双赢。并完成了关中地区西安户县振华威村落规划及两套新农村住宅单体设计方案,为关中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并能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中起到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