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由“标志”和“母体”组成,城市居住形态作为底,起着“母体”的作用。密度,是认知城市形态的多维属性之一,是在空间“量”和“质”之间建立关系的桥梁。通过对建成居住地块密度的各项指标量化分析,将密度指标和空间形态联系起来,建立对居住空间形态密度的评价方式,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城市居住形态的演变特征。本文将西安明城区作为研究范围。明洪武十一年,城墙修筑确立西安府城至今,经历了六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尤其在解放后六十余年中,遭遇了不同的发展变革,呈现在当下的是一幅肌理拼贴、年代叠加的面貌。其中,居住地块始终是西安核心地区保护和发展冲突最大的地段,也是面积比例最大且演变最久的空间类型。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水平和建造方式都投射在居住地块的形态上,密度是以量化的途径比较其差异的最直观方式。本文首先梳理明城区不同时期的住宅建设背景和主要建设方式,确定明城区居住空间现状的最大特征是“历时拼贴”。第二,本文研究了西安明城区的总体人口密度特征。在conzen学派的形态学派下,以地块为基本单元进行形态认知,以建筑覆盖率、容积率、平均层数和开放空间率为指标进行密度分析。第三,以居住地块为核心研究对象,分为私建住宅和四个时期的居住地块五大类。综述这五大类居住地块的现状分布、密度指标特征、不同子类型密度和形态特征、密度生成成因分析。最后总结明城区居住地块密度特征,以内部居住生活和历时文化名城保护为标准进行评价,并对居住地块的密度提出指标控制与形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