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的诸多作品及个人经历都与中国有着紧密的联系,其笔下的“革命中国”在西方中国形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尔罗及其描写中国的作品在法国享有盛誉,然而在中国却未曾引起广泛关注。如此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马尔罗的作品在中国大陆的译介与接受情况的梳理与分析,探寻这一描写中国的外国作家在译入语文化(中国)中形象的传递与树立,进而研究翻译活动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描述性分析的翻译批评方法,从跨文化研究角度出发,借用译介学、翻译操控理论与接受美学理论进行分析。描述性分析的翻译批评方法着眼于描述与分析翻译现象的外部因素(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社会以及政治背景),从社会学的角度展开翻译批评。译介学将翻译研究置于文化研究的广阔层面上,讨论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实践活动的价值与意义。翻译操控理论强调翻译活动对译出语文本的改写以及对文学作品、作者名声的操控,并将翻译活动看作包括译者在内的多元系统影响的结果。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期待对文本的接受与影响所产生的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期待同样是与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全文以“形象”为线索,共分三部分。第一章分析马尔罗作品中的中国形象。通过对西方中国形象史的回顾以及对马尔罗作品的文本分析,探究马尔罗笔下的中国形象的特点、来源及其与先前形象之间的关联。第二章分析译者眼中的马尔罗的形象,描述马尔罗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过程,借助各相关作品及译本编撰者或译者所作序言,探寻翻译动机与翻译视角。第三章分析译入语读者眼中的马尔罗的形象。通过三种形象的分析和比较,揭示马尔罗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作家形象的传递与迁移。联系中国二十世纪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探析翻译对作品及作家在译入语文化中的操控。本文的创新性在于:中国对马尔罗为数不多的研究尚未涉及对马尔罗作品在中国译介的专门研究;在异域形象研究领域,对于描写中国的外国作家与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然而对于此类作品在被描述国(中国)的接受研究尚不多见;在译介学研究领域,将作家与作品的形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与载体,借助其传递与迁移分析翻译现象,视角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