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建立城市规划与交通噪声的定性定量关系,以求改善传统降噪措施的局限,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全方位噪声治理。以街区尺度为出发点,通过研究不同路网形态和建筑布局形态下的交通噪声空间分布差异,及城市形态参量与交通噪声之间的量化关系,来分析城市形态如何影响交通噪声的空间分布,并进行规律总结。研究主要分三部分:对于路网形态层面的交通噪声防治研究,通过对比城市中心区“密路网,小街区”以及城市边缘区“稀路网,大街区”的噪声空间分布差异,来分析路网形态如何影响噪声的空间分布。从街区道路、街区内部空间、街区整体空间三个层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路网形态影响交通噪声的空间分布,密路网街区噪声空间分布相对较均匀,稀路网街区噪声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路网形态通过影响交通特性进一步影响交通噪声的空间分布,车流量与交通噪声的相关性强于车速,车流量大,交通噪声污染随之增大。对于建筑布局形态层面的交通噪声防治研究,依据我国建筑布局形态现状,建立理论街区模型,通过各理论街区交通噪声空间分布差异,来分析建筑布局形态如何影响交通噪声的空间分布。研究包括平面噪声分布差异及垂直面噪声分布差异,是空间维度的比较。结果表明建筑布局形态差异将导致交通噪声分布结构差异,突出表现为围合式街区,且对于围合式街区,建筑高度越高,被建筑遮挡的室外空间及垂直面噪声污染越小。为进一步推动城市规划层面的交通噪声防治得以实现,以城市形态参量和交通噪声指标为参量,对城市形态和交通噪声进行定量关系研究,研究包括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及回归模型建立。结果表明,“首排建筑与道路间距离DFBR”对交通噪声的影响与其他城市形态指标呈对立关系,这一指标的增加有益于降低水平面整体噪声污染并改善垂直面噪声空间分布不均匀状态,但同时也会造成噪声峰值的增加;由城市形态参量与交通噪声指标之间的回归模型可见,“建筑表面积与规划面积比BSAPAR”对水平面交通噪声指标的预测性较强,“建筑密度GSI”对垂直面各声压级指标的预测性较强,预测性均显示为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