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铜仁市土家族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网络关系及空间网络基因特征,通过空间功能分类体系、空间功能测度模型、空间主导功能死别、改进引力模型及网络分析法、空间基因多样性和重要值等方法,对铜仁市土家族6个传统村落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进行空间功能价值量测算及空间主导功能确定,从整体网络和局部节点尺度分析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网络关系特征,构建空间网络基因识别模型,以确定空间之间的网络基因特征。该研究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以及空间基因理论体系丰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铜仁市土家族传统村落“三生空间”功能识别铜仁市土家族传统村落“三生空间”功能价值量测算模型共3大功能分类、7类一级功能和20类二级功能;铜仁市土家族传统村落中以生态空间功能为主导,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生产和生活空间功能价值量村落间差异性较大,面积分布不匀且普遍质量较低;生态空间的面积占村落总面积的50%及以上,且生态空间功能价值量高值区占比均大于低值区占比,生态空间功能价值量高值区占比和低值区占比最大差值为72.45%,生产空间除黄岩村外,空间功能价值量高值区占比均小于低值区占比且最大差值达80.38%,生活空间功能价值量高值区占比均小于低值区占比且最大差值达91.32%;在村落之间,云舍村生态、生活、生产空间功能价值量均为最高,“三生空间”质量最好,黄岩村生产和生活空间质量最差,郝家湾村生活空间最差;在村落内部,梵星村和郝家湾村内生态空间质量最好,生产空间质量最差,黄岩村内生态空间质量高,生活空间质量最差,芙蓉村、团龙村、云舍村内生态质量普遍最好,生活质量最差;水系、湿地、林地、灌木、草地和裸地地类空间的主导功能为生态空间功能,农村宅基地、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地类的主导空间功能为是生产空间功能,园地、旱地、农田、风景名胜用地,地类的主导空间功能为生活空间功能。(2)铜仁市土家族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网络结构关系特征铜仁市土家族传统村落生态空间、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网络关联度均整体较低,网络集聚性明显,网络层级均衡性均较强,其中生态空间网络连通性最强,小世界特征最为明显,网络整体均衡性强,生产空间网络和生活空间网络子群联系差异较小,整体连通性一般;不同村落间“三生空间”网络差异性较大,其中云舍村整体网络较为均匀,层级结构联系较强,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网络结构均较好,梵星村整体网络结构以局部聚集为主,且局部稳定性强,整体呈层级结构,且层级间联系不强,其中梵星村生态空间网络关联性低,整体稳定性最差,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网络整体关联性和层级稳定性较好,节点间稳定性最好;芙蓉村整体网络关系中层级结构较为明显且层级与层级之间联系最为紧密,局部网络稳定性最强,其中芙蓉村生态空间网网络结构最为脆弱,小世界特征最明显,生活和生产空间凝聚力强;郝家湾村整体网络联系不紧密,网络结构最为分散,无明显局部聚集和层级结构,其中郝家湾村生态空间层级局部稳定性最大;黄岩村的网络最脆弱,无稳定的局部网络结构;团龙村村落网络结构较为均匀,局部和层级网络结构较稳定,未出现断层现象。(3)铜仁市土家族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网络基因特征铜仁市土家族传统村落“三生空间”空间网络基因片段5类,空间网络基因单元12类,空间网络基因24类,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生态空间及生产空间中分别有23类基因,生活空间有24类;六个村落中云舍村空间网络基因型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为最高,多样性特征最为明显,黄岩村最低,村落数值相差不大;梵星村4生产空间网络基因在丰富度、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中均为最高,表现为基因多样性特征最为明显,生态空间多样性特征最不明显;生态空间中以LJ-1基因,生产空间中以GM-1、GD-1、JN-1等基因,生活空间网络中以GJ-1、JJ-1、WL-2基因最为重要;梵星村中以WQ-2、WK-1、JD-2等基因,芙蓉村中以GD-1、JN-1、JJ-1等基因,郝家湾村中以JJ-1、LJ-1、JD-2等基因,黄岩村中以GM-1、GJ-1、WQ-1等基因,团龙村以GJ-1、WQ-2、WK-2等基因,云舍村以JN-2基因最为重要。(4)铜仁市土家族传统村落“三生空间”保护策略研究对铜仁市土家族传统村落“三生空间”保护和发展,提出科学评估和定位传统村落“三生空间”功能价值及分布、传统村落生态-生活-生态网络结构优化和提升、保护传统村落空间网络基因多样性和重要性的特点等三方面策略,并从空间网络基因确定、特色基因单元划分、网络枢纽节点确定和空间全域规划覆盖等方面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