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罪犯罪对象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所有的刑事案件中,侵害财产权利的犯罪占了相当的比例,而侵犯财产罪中又以盗窃罪最为常见,其社会危害性也最为突出。但关于盗窃罪犯罪对象的争议和分歧却十分严重,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不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正确适用。为此,笔者选择盗窃罪的犯罪对象进行研究,以进一步理清司法实践中的一些误区。本文除引言和结束语外,主要分三章进行了研究:一、从盗窃罪的概念、盗窃罪的犯罪构成入手,对盗窃罪犯罪对象的概念、特征、分类等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尤其是对多次盗窃对犯罪对象的决定性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下面的犯罪对象研究奠定了基础。二、在对国内外对财物学说的比较研究基础上,对作为盗窃罪犯罪对象的财物的财产属性、价值认定以及民法上的财物与刑法上的财物,尤其是作为盗窃罪犯罪对象的财物的属性进行了界定,对准确把握盗窃罪犯罪对象的内在本质性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精神内涵。三、在上述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国内外学术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审判实践,从不动产能够以秘密窃取的方式占有、任何盗窃行为都不可能合法取得所有权等方面研究,得出不动产可以成为盗窃罪犯罪对象的结论;从虚拟财产的价值性、物的一般特性等进行比较,认为虚拟财产完全可以成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紧密结合物之形态等对财产性利益能否成为盗窃罪犯罪对象进行研究,并提出财产性利益不能成为盗窃罪犯罪对象的观点。在上述研究之后,笔者得出任何具有物质形态、能够以秘密窃取方式侵害所有权的任何物,无论是否具有经济价值,无论有形无形,都可以成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的结论。在通篇中,笔者选择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结合审判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和国内外立法的差异,充分借鉴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提出一些全新的观点,并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丰富和完善盗窃罪理论和实务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其他文献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掀起了学术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热潮。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概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学位
安全保障义务在我国社会中,具有保护社会弱者,平衡社会财产责任的职能,对保障人权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是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格权财产价值的属性已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其中具有财产价值的标表性人格权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格权体系,但民法学界对该权利类型的定性却始
教材作品承载着特殊的社会属性和现实意义,是完成教育事业的重要客观载体,对其著作权的保护也应当得到重视。但是实践中我们发现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对教材作品的著作权保护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