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的提高使存在长期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口逐年上升,长期护理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进入“超老龄化社会”。根据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由2015年的76.34岁提高到79岁。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失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也是导致长期护理需求增加的因素之一,我国8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四二一”、“四二二”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家庭结构,失能老人的子女承受巨大的护理压力。越来越频繁的人口流动使家庭成员分离,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数量上升,根据最新人口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比例高达51.3%,失能老人无人照管情况屡见不鲜。在此背景下,单纯依靠家庭的力量已经难以解决失能老人长期护理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传统的家庭护理模式正在逐渐改变,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成为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与全国情况类似,青岛市也面临老龄化和高龄化、少子化、空巢化及失能化“四化”并存的局面。为此,青岛市2012年7月开始试点长期护理保险,是中国最早试点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的城市。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是“医养结合”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即在医疗保险框架下单独设立长期护理保险基金账户,资金从医保直接划转,提供专护、院护、家护、巡护4种护理形式。青岛市自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以来,发展模式不断优化,成为第一个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城乡全覆盖的城市。同时,青岛还专门设立“失智专区”,将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扩大到重度失智老人。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青岛市为例探索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模式。本文首先比较了美国、德国、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借鉴它们的先进经验。然后从制度模式、筹资机制、支付方式、管理方式四方面分析了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现行发展模式,并结合北京模式和南通模式,针对青岛现行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未来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模式提出构想,认为长期护理保险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脱离医疗保险框架,成为第六大社会保险,通过医保拨款、个人筹资和政府适当补贴三种渠道筹资,不仅提供长期医疗护理服务,还可以为失能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实证部分通过构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供给模型,基于青岛地区数据和相关文献,根据“以支定收”的原则,对新模式下长期护理保险供求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新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最后对长期护理保险未来发展模式的完善提出针对性建议,为长期护理保险在全国的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