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锌-空气电池以其独特的功能(包括高能量密度,安全性,低成本和环境友好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其较差的可充电性和低效率,实际应用仍然是一个挑战。其中,空气阴极存在的主要障碍是缓慢的反应动力学,包括放电过程中的氧还原反应和充电过程中的氧析出反应,寻找有效的双功能氧电催化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目前,电催化剂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向:(1)纳米粒子型电催化剂;(2)单原子型电催化剂。纳米粒子型和单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锌-空气电池以其独特的功能(包括高能量密度,安全性,低成本和环境友好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其较差的可充电性和低效率,实际应用仍然是一个挑战。其中,空气阴极存在的主要障碍是缓慢的反应动力学,包括放电过程中的氧还原反应和充电过程中的氧析出反应,寻找有效的双功能氧电催化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目前,电催化剂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向:(1)纳米粒子型电催化剂;(2)单原子型电催化剂。纳米粒子型和单原子型催化剂均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并已在电催化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当前,设计由不同晶相组成的异质结构是提高电催化剂性能的可行策略,例如Ni3 S2/NixPy,W2N/WC和Ni2P/Ni3S,组成上述异质结构的两种晶相往往是基于不同的过渡金属阳离子或非金属阴离子,它们通常是通过逐步的反应过程获得的。事实上,具有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异质结构可以通过一步合成策略直接在界面处形成,从而可以大大简化制备流程。因此,在本文的第一个工作中,我们首先研究了一种新型准同分异构体的异质结构负载于N、S共掺杂多孔碳纳米片上(Co9S8/Co1-xS@NSC)。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及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其电催化氧还原和氧析出性能与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加以分析。锌-空气电池性能测试表明该催化剂具有出色的电池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在各种非贵金属氧催化剂当中,具有孤立活性中心的单原子催化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前景的研究热点。目前大多数研究是基于Co-N4的配位结构,如何通过有效的配位设计策略,制备出N,S共同调节的Co单原子配位环境,进而研究其结构对电催化性能的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然而这方面报道的还比较少。因此,我们采用与第一个工作相似的一步热解工艺,通过结构高度相似的烯丙基硫脲(C4H8N2S)和烯丙基脲(C4H8N2O)作为络合反应前驱体,成功制备出不同配位环境的Co-N4-S2以及Co-N4结构,进而研究其电催化性能与材料结构之间的关系。DFT计算结果表明,S元素的加入对氧催化反应中间物种的吸附自由能有重要调控作用,并且能显著影响单原子催化剂的ORR/OER性能。最后结合本文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目前研究中的挑战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想法和思路。
其他文献
聚1-丁烯离聚体因其离子基团而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性质。但作为典型的多晶型高分子材料,聚1-丁烯离聚体通常熔体结晶会优先形成动力学优势的亚稳态form II晶型,再在室温下自发相转变为稳态form I晶型,因此相转变速度对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至关重要。本工作利用二甲基吡啶亚胺铪催化剂合成了1-丁烯/6-碘-1-己烯无规共聚物和1-丁烯/18-碘-1-十八碳烯无规共聚物,通过后功能化的方法将多种反离子基团
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严峻,能源的储存和转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开发高效、廉价的双功能析氧(OER)和析氢(HER)电催化剂用于全解水尤为重要。在导电基底上原位生长过渡金属磷化物有利于提升电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但如何充分暴露高活性的OER/HER活性位点,对于高效电催化剂的设计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论文采用电沉积和低温磷化法,在具有三维导电网络结构的碳纤维纸(CFP)上原位生长铁掺杂
耐蚀合金优于普通碳钢的耐蚀性能是由于较高的Cr含量。为了保证合金的强度硬度,耐蚀合金中通常含有较多的其他合金元素,因而在热处理的过程中很容易析出各种析出相。晶界处能量较高,是析出相析出的有利位置。一方面,弥散析出的小尺寸析出相可以有效提高合金的强度硬度,但当析出相在晶界处大量析出导致聚集长大,这会导致合金塑韧性大幅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析出相成分与基体往往存在较大差异,析出相或其邻近区域在腐蚀性介质
反序列化漏洞的危害和影响范围在所有Web安全漏洞名列前茅,而污点分析技术在挖掘反序列化漏洞中广为应用,其中动态污点分析技术需要分析得到潜在反序列化漏洞链后动态构造序列化对象从而确定污点能否正常传播,而静态污点分析技术则着重于分析代码数据流和函数调用流进行污点传播分析。动态污点分析不但对前置数据流分析有严格要求,还需要精心构造测试用输入序列化对象,这些要求使得动态污点分析难以保证漏报率。静态污点分析
基因治疗与传统治疗方式相比具有很好的靶向性和针对性,是一种十分具有发展前景的治疗方法。然而,在病灶部位内吞作用不足和基因表达效率低仍是基因治疗的主要挑战。本文中,首先通过酰胺化反应利用疏水的胆红素(BR)改性多聚赖氨酸(PLL),然后通过静电力将吲哚菁绿(ICG)引入到BR-PLL/DNA纳米粒子(BDNPs)表面,设计了一种基于胆红素的ROS响应亲疏水转化纳米基因递送系统BR-PLL/DNA/I
航天器用材料在空间环境下会释放大量有机挥发性有害气体,影响航天器光学、电学等污染敏感元件性能,对长期工作于密闭空间舱体内航天员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威胁,甚至延误航天任务。因此,亟待解决航天器内有害气体的污染问题。针对密闭环境中的有害气体分子,可选用比表面积高、吸附容量大、性能稳定且成本低的吸附剂进行吸附,如由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骨架构成的分子筛。目前分子筛吸附涂层,已在航天器在轨污染控制领域得到广
生物降解性优异的高醇解度聚乙烯醇(PVA)是耐水可降解薄膜领域最有前景的材料之一,但PVA存在易吸水溶胀溶解、耐水性差等不足,这限制了其作为耐水薄膜的应用。相关研究表明,多形态、多羟基的纳米纤维素(NC)能与PVA形成氢键来改善PVA膜的耐水性,然而不同形态的NC对PVA膜耐水性的影响仍缺乏系统的分析。为了精准提升PVA膜的耐水性,进一步对比研究不同形态的NC对PVA膜耐水性改善的差异十分必要。本
应力松弛作为弹簧的主要失效方式,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弹簧种类繁多,受力状态复杂,很难用统一的理论模型预测各类弹簧的松弛行为。为了进一步明确温度对弹簧机理及弹簧本构方程的影响,本文以三种典型弹簧元件(T9A螺旋压缩弹簧、1Cr18Ni9螺旋压缩弹簧以及60Si2MnA碟形弹簧)为研究对象,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技术,结合应力松弛加速试验,研究
可穿戴紫外传感器是将紫外探测器直接与人体贴合或整合到用户衣物上的便携式紫外检测设备,它在环境紫外检测和人体过量紫外暴露预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常见的可穿戴紫外传感器大多将光电系统封装于柔性基体材料中,以实现紫外检测性能与可穿戴性能的结合。然而这样的构建工艺一般较为繁琐,并且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各部分元件易在外力作用下分离而导致传感器失效的问题。随着传感器使用场景的复杂化和应用需求的多样化,人们对
调控单原子催化剂中单原子的配位结构,实现碱性溶液中的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的水分解和氢吸附过程的同时优化,不仅能够实现高效产氢,而且有助于指导对于单原子催化剂的进一步优化。(1)本文利用激光液相烧蚀的方法合成了NiRu单原子合金催化剂。单个Ni原子被原位氧化然后嵌入Ru基体中。通过调节前驱体Ni Cl2溶液的浓度可以调控Ru基体中氧化Ni原子的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