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西方翻译界“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步走向深入。近些年来,翻译研究的焦点多数落于书面文学作品译者的主体性,却忽略了字幕翻译的特点、制约因素及影视作品的特征,从而忽视了对字幕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字幕翻译的功能应该是在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下,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同时实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转换。这些特点使得字幕翻译与一般的文学、科技翻译相比,受到更多的技术和语境限制,这对字幕译者提出了较大的挑战,需要字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因此,译者在字幕翻译中的主体地位更为明显,更值得学者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作为一门关于意义的理解与阐释的理论,阐释学为字幕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本文借助翻译阐释学派理论奠基者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框架,旨在证明翻译过程中字幕译者主体性不可忽视的存在,并分析字幕译者如何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采用相对应的策略技巧,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采用分析、描述和解释的研究方法,本文从多部电影中抽取实例,分别从信赖、吸收、侵略、补偿四个方面对字幕译者的主体性进行分析与论述,从而证明了字幕翻译过程中字幕译者主体性不可忽视的存在。本文进而以动画电影Ratatouille的三个不同地区的中文译文为语料进行个案研究与深入分析,探讨了三种中文译文的差异,以及字幕译者主体性在三种译文中的不同体现,帮助字幕译者正确发挥其主体性。本文通过对动画电影Ratatouille的三个不同地区的中文译文的对比,弥补了以往单个译本研究的不足,同时也使得我们从字幕翻译的角度来研究译者主体性,促进字幕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此外,本文将字幕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到阐释学翻译四步骤中,辅以具体的译本对比,从而分析字幕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字幕翻译,同时证明阐释学四步骤翻译理论在研究字幕译者主体性问题上有效而实用,最终肯定字幕译者的主体性在字幕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本文帮助两岸三地字幕译者克服文化、风俗乃至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充分发挥字幕译者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