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东煤与稻壳及其水热半焦混烧和成灰特性的实验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116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质资源丰富,是碳中性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高效合理利用能够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和降低碳排放,潜力巨大。然而,生物质质量密度和能量密度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AAEMs)含量高,造成直接燃烧发电存在运输和储存成本高,受热面易结渣等问题。采用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可以发挥大型煤电机组清洁高效的技术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上述问题,但是,较高AAEMs含量仍然会造成混烧灰熔点降低。同时,两者的燃烧特性存在差异,混烧过程中容易出现燃烧偏析问题。考虑到部分生物质中高含量Si O2有利于提高灰熔融温度,水热碳化技术能够降低AAEMs含量,本文以准东煤和稻壳为研究对象,围绕准东煤与稻壳及其水热半焦混烧过程中燃烧特性和成灰特性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首先,以稻壳为研究对象,利用水热碳化试验台,开展稻壳水热半焦理化特性研究,分析反应压力(0-3MPa)、反应温度(180-240℃)和停留时间(1-6h)条件对稻壳水热半焦理化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改变水热碳化反应条件可以调控水热半焦理化特性。当初始压力2MPa,反应温度200℃,停留时间2h时,稻壳水热半焦的质量产率和能量产率存在最大值为57.98%和58.87%。这是由于,O-H和C-H浓度升高,表明半纤维素水解,同时,C=C和C-O浓度无显著变化,表明没有芳香官能团形成,造成该条件下结晶纤维素相对含量达到最大值,质量产率和能量产率最大。此时,水热半焦中颗粒原有层状表面结构破碎,产生微球和大量气孔,结晶纤维素未开始断裂,仍维持原有结构骨架。水热碳化处理能够有效移除稻壳中的AAEMs。K、Na、Ca和Mg元素移除率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Mg和K元素移除率在初始压力2MPa,反应温度200℃,停留时间2h时达到最大值。该条件可作为制备稻壳水热半焦最佳条件。其次,采用热重分析仪,开展准东煤与稻壳及其水热半焦混烧特性研究,分析掺混生物质及其水热半焦类型和掺混比例(9:1、8:2和7:3)对准东煤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掺混稻壳水热半焦对准东煤燃烧过程产生显著影响。随着稻壳水热半焦掺混比例增加,混烧过程中出现挥发分燃烧阶段。该阶段燃烧剧烈程度直接影响固定碳燃烧阶段。挥发分燃烧速率较大,能够迅速加热颗粒表面,提高颗粒周围温度,造成固定碳能够被提前预热,有利于燃烧。掺混水热半焦能够降低着火温度和燃尽温度,表明混合物着火更加容易,并缩短燃尽时间。当准东煤与稻壳水热半焦掺混比例为8:2时,准东煤与稻壳水热半焦混烧的挥发分综合释放指数和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分别为7.26×10-10和1.09×10-8,接近准东煤的8.08×10-10和0.95×10-8,此时,可以判定两者燃烧过程基本同步,偏析程度得到降低。再次,采用灰化试验台,开展准东煤与稻壳及其水热半焦混烧成灰特性研究,分析掺混比例(9:1、8:2、7:3、6:4、5:5和4:6)和灰化温度(600℃、815℃和1100℃)对准东煤与稻壳及其水热半焦成灰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稻壳水热半焦掺混比例增加,过量Si和Al元素形成更多高熔点化合物红柱石和二铝酸钙,混烧灰熔融温度得到提高。随着灰化温度升高,钠长石等低熔点共熔物含量减少,硬石膏分解,形成二铝酸钙。同时,高温下部分石英开始转变成鳞石英和方石英,从而能够提高灰熔融性。而且,随着掺混比例增加,混烧灰的AFTs呈现“V”分布。当掺混比例超过7:3时,Si O2含量增加到91.6%,Ca O含量降低到5.74%。混烧灰中高熔点化合物形成结构骨架,灰熔融温度得到提高。此时,碱酸比B/A值为0.36,处于轻微结渣区。为判断混烧灰结渣性,建立软化温度与灰中各氧化物含量、碱酸比和硅比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并进行了可靠性验证。最后,利用水热碳化试验台和灰化试验台,开展准东煤与稻壳共水热半焦成灰特性研究,分析水热碳化操作条件以及掺混比例(9:1、8:2和7:3)和灰化温度(600℃、815℃和1100℃)对共水热半焦燃烧成灰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热碳化操作条件对共水热半焦灰中Ca O和Si O2相对含量变化显著。掺混比例增加和灰化温度升高,引起灰样品中Si O2相对含量增加,Ca O和Mg O相对含量下降。石英、莫来石和硅酸镁石的相对含量在掺混比例为7:3时出现最大值。灰的B/A值降低为0.31,处于轻微结渣区。和准东煤与稻壳水热半焦混烧灰相比,共水热半焦灰的B/A值较低,表明共水热半焦灰更不容易结渣。这主要是由于共水热过程能够同时脱除准东煤和稻壳中的AAEMs,共水热半焦AAEMs元素移除率显著高于稻壳水热半焦。共水热半焦灰中主要存在的化合物熔点平均高于准东煤与稻壳混烧灰,有利于改善混烧灰熔融性。综上所述,本文提出采用稻壳水热半焦与准东煤混烧的方式来提高准东煤灰熔融温度,揭示稻壳水热半焦对准东煤燃烧特性和成灰特性的影响规律,提出两者实现同步燃烧的判定准则,并进一步确定实验条件下混烧灰中B/A值的具体范围,建立软化温度与灰中各氧化物含量、碱酸比和硅比之间的关系表达式来判断混烧灰结渣性,为生物质与煤混烧技术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砌体填充墙框架结构既具有框架结构的特点,又具有砌体结构的受力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组合结构。已有的研究表明,砌体填充墙对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的刚度、承载力以及变形都有显著影响,但是目前规范只建议采用固定的周期折减系数来考虑填充墙的作用,显然这种方法是不尽合理的。历次震害调查表明,由砌体填充墙引起的强梁弱柱破坏、薄弱层破坏、短柱剪切破坏以及扭转破坏等等破坏模式比比皆是,因此对砌体填充墙RC框架结构
学位
临方调配是中医外治一大特色,燕京外科名家具有丰富的外治经验,在临方调配的运用上更是炉火纯青,其以中医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原则为指导,根据外用制剂的基本要求,临时调剂配置,临床可操作性强。燕京外科临方调配常用的外治法包括洗药法、湿敷法、掺药法、护疮法、摩擦法、戳药法、涂药法、注药法等。在“合方重辨证、效专宜独用”用药原则指导下,燕京外科名家选择的药物种类包括常用草药、名贵药以及鲜药等,调配基质据病情差
期刊
加入纤维是水泥基材料增强增韧常用方法。研究如何充分发挥纤维增强增韧效能,实现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强度与韧性协同提升的强韧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工程价值。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纤维特性、水泥基体特性和纤维-水泥基体界面特性耦合相关。本文从这三个层面出发构建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强韧化设计方法,研究基于强韧化目标的纤维弹性模量及掺量、基体强度和界面强度之间的多参数匹配关系
学位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快速普及,社交网络成了人们传播和分享信息的重要途径。影响力最大化问题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科学研究意义,是社交网络研究中的重要基础问题之一。现有研究工作大都在经典信息传播模型上展开,而实际应用中则需要从多种不同维度扩展经典的信息传播模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尚不充分。本文从动态影响力、隐私保护、目标导向、网络结构四个不同维度出发,分析社交网络中用户间影响力形成和
学位
“十一五”以来,高端装备制造(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HEM)业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关键技术尚未完全掌握、中低档产品产能过剩而高档产品缺乏、大企业集团国际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HEM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但HEM企业的技术创新表现为投入高产出低,过于依赖规模效应的粗放型创新管理模式。HEM企业若要实现由“中国制
学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生活需要的升级,污染问题也变得复杂多样。工业和制造业产生的重金属污染物和酸碱盐等,医疗和药物制造产生的病原体或抗生素等污染物,经由污水处理过程和土壤-大气-水生态循环过程,最终进入水体。被污染的水体不免有两种或多种有毒有害污染物共存,增加了污染水体治理和水质修复的难度。重金属一旦进入自然界一般不易去除,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另外,随着医药的发展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病毒、病菌、
学位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构件截面变形是描述从构件到结构整体变形和塑性发展行为的重要基础,由于构件尺寸效应和塑性发展程度影响,构件塑性区域的截面变形分布呈明显非线性。有效模拟梁端塑性区域非平截面变形分布是准确把握构件塑性状态的关键,而现有基于平截面假定建立的塑性铰、梁单元等分析模型,无法准确模拟构件的非平截面变形行为。为此,本文围绕钢筋混凝土构件非平截面变形行为及结构多尺度模拟方法开展系统研究,分别针对构件
学位
<正>~~
会议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口与用地规模扩张,过度集聚带来的空间、经济、社会等问题日益突出,单中心空间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大城市亟待寻求更高效率的空间组织方式,以应对快速城镇化的诸多挑战,多中心空间结构逐渐成为我国大城市规划实践的首选方式。在我国东北地区,哈尔滨、沈阳等老工业基地,正经历着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空间更新的发展进程,并对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城
学位
射电波段是太阳物理学研究的重要观测窗口,太阳射电爆发,特别是米波~十米波段的射电暴,携带着太阳爆发物理过程、激波传播和高能电子分布的重要信息,对其进行观测具有重要的科学应用价值,尤其是其中圆极化特性的观测,有助于了解爆发过程中的触发和能量释放与转化机制、物质运动等现象,有助于理解、诊断有关的基本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并能对高能粒子事件进行预报。本文基于太阳射电爆发的精确观测的需要,研究了宽带全极化的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