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大鼠肝脏部分切除并剩余肝脏不同体积淤血模型,分析残肝再生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初步探讨不同体积淤血对肝再生的影响机制。方法:本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准备建立模型阶段。查阅大鼠部分肝切除动物模型文献,熟悉大鼠肝叶的解剖特点的同时,选择制作稳定的不同体积肝叶淤血的动物模型。第二阶段,研究大鼠肝脏在不同体积的淤血情况下,部分肝脏切除后早期残肝再生。具体实施方案:①采用6-7周龄,体重在200-250g之间的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在建立肝叶部分切除的基础上,按照淤血体积的不同将大鼠分为:手术对照组A:70%肝脏切除组(中叶+左叶);实验组B:70%肝脏切除组(中叶+左叶)合并后尾状叶淤血(淤血体积占剩余肝脏体积约16);C:70%肝脏切除组(中叶+左叶)全尾状叶淤血(淤血体积占剩余肝脏体积约13);每组20只。各组大鼠分别于淤血后24、48、72和120h处死。②标本采集:手术过程中对切除肝叶分别称重,在处死大鼠前采集血样和肝脏标本。③相关指标检测:测血清ALT、AST水平(自动生化分析仪);病理学观察(HE染色);计算再生肝细胞中PCNA、KI-67在免疫组化(SABC)染色指数;肝组织中TNF-α和血清中HGF的Elisa检测。④统计采用软件SPSSl7.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SNK两两比较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第一部分:研究多种肝切除合并淤血模型,建立多种不同体积比的淤血模型,选择稳定的、利于研究的动物模型。第二部分:1.肝功能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AST、ALT水平均于术后第l天达到高峰,并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对照组A与实验组B、C两组相比,术后1、2和3天,实验组的ALT、AS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O.01),术后5天各组无统计学差异;B、C两组间在术后各时间段均无统计学差异。2.肝右叶肝体比:A与B、C两组相比,右肝的肝体比明显低于B、C两组P<0.05,而B、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B、C两组右肝肝体比无差异,P>0.05。A组与B、C两组在术后1、2天时相比,明显低于B、C两组,P<0.01,术后第3天,A组低于B、C两组,P<0.05,术后第五天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术后血清HGF水平:术后第一天3组大鼠血清的HGF值即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A组与B、C两组相比较,在术后1、2、3天HGF值明显低于实验组P<0.01,而B、C两组组间无差异P>0.05,术后第5天3组大鼠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4.右肝匀浆组织中TNF-α: A、B、C三组,术后第1、2、3天B、C两组的TNF-α值明显高于A组P=0.000,B、C组间无差异P>0.05。且术后第二天TNF-α值达到高峰。术后第5天3组TNF-α值无明显差异,P=0.217。5.病理检查:未淤血肝叶病理切片可见肝细胞分裂增生,术后第一天达到高峰。而淤血肝叶可见第一天肝细胞点状坏死,至第五天肝细胞已经完全坏死,难以见到正常细胞。6.肝组织中PCNA指数:肝细胞核中PCNA表达水平第一天明显上升,于术后第2天达到高峰,随后又逐渐下降; A组与B、C两组在术后1、2天时相比,明显低于B、C两组,P<0.01,术后第3、5天,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7.肝组织中Ki-67指数:第一天明显上升,于术后第2天达到高峰,随后又逐渐下降; A组与B、C两组在术后1、2天时相比,明显低于B、C两组,P<0.01,术后第3天,A组低于B、C两组,P<0.05,术后第五天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通过对大鼠肝脏部分切除后再淤血模型的研究,结论是①:淤血范围过大(1/2)或残留肝叶体积过小(剩余肝叶仅10%)时,大鼠肝脏再生功能明显受限,肝损伤增强,死亡率增加。②70%肝脏切除合并全尾状叶或后尾状叶淤血的模型,造模成功率高,模型稳定。可用于大鼠肝淤血对肝再生影响的研究2.早期淤血组对肝功能的损害明显高于无淤血组,表明肝局部小范围淤血导致肝功能暂时的受损,五天后逐渐恢复正常,且各项肝再生指标检测无差异,表明小范围的淤血最终将不对肝再生产生负面影响。但长期观察结果表明淤血的肝叶会坏死缩小,使得大鼠腹腔感染的机会增加,导致大鼠长期的死亡率增加。3.在一定范围内的淤血,淤血的肝组织早期可能刺激正常的肝细胞产生更多的炎症因子和肝再生因子,加速肝再生的启动过程,但淤血面积过大或正常肝组织减少,肝再生则被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