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会特征和内部控制有效性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中国企业开始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创造企业价值、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维护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和规避风险,而内部控制正是实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都把加强内部控制视作解决财务舞弊事件的重要手段之一。综合看来,目前美国在内控的理论和实务领域都领先于其他国家。具体表现在,1994年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修订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以及在后续2002年国会通过的《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以后简称SOX法案)已经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相比而言,我国的财务舞弊事件也层出不穷,琼民源、银广夏等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事件也给我国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严重打击了我国投资者的信心。为了应对频发的财务舞弊和造假事件,恢复投资者的信心,我国也开始要求上市公司提高内部控制信息的透明度。2008年开始国家财政部联合保监会、银监会、审计署、证监会多部门相继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基本建立。然而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颁布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案件并未消失,依然层出不穷,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近年来的万福生科案件和绿大地事件。
  另一方面,作为股东和管理层中间人的董事会,在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代理理论,作为中间人的董事会一方面需要对股东负责,保障其权益;同时董事会需要协调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信息不对称等相关问题。因此,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部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起源于西方,但是同样的制度能否适应不同国家的各类企业的发展需求仍值得进一步探究。与此同时,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运转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董事会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研究也会成为未来学术关注的重点。
  基于这些现实和理论背景、意义,本文将全面深入探讨董事会特征与内部控制有效性间的关系。以下是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1部分:前言。本文的前言着重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相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给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部分:文献综述。这部分主要是回顾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董事会特征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通过总结和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而关于董事会特征和内部控制有效性,学者们主要是把董事会特征放在公司治理框架中去讨论,很少有直接研究董事会特征和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的文献。因此,本文试图直接探讨董事会特征和内部控制有效性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3部分:董事会特征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理论分析。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这部分首先试图从构成、行为频率、个人背景和激励四个方面来描述董事会特征,紧接着从这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它们和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假设。假设1:董事会规模和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假设2: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假设3:独立董事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假设4:董事会会议次数和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假设5:董事会成员平均年龄和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假设6:董事会成员学历水平和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假设7:前三名董事的报酬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假设8:董事会持股比例和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呈负相关。
  第4部分:实证研究。提出假设后,这部分内容着力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首先设计相应的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然后,选取了一万多个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再次,构建了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最后利用数据处理软件——stata11.0对构建的模型分别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回归检验。模型检验后分别得到了如下的结果。(1)董事会规模和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会严重制约公司内部的有效控制。(2)对于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的两职状态而言,有以下结论: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3)对于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董事比例而言,有以下结论: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越高反而越不利于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4)关于上市公司董事会行为的频率特征来说,有如下结论:年度内召开的董事会会议次数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负面的显著影响。(5)对上市公司董事会个人背景而言,有以下结论:董事会成员的平均年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成立,董事会成员的学历水平虽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有正向影响作用,但并不明显。(6)对于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激励特征而言,有以下结论:前三名董事的薪酬和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董事会成员的持股比例和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第5部分:结论及研究的不足。在本部分本文首先对实证的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了以下建议。对董事会构成特征而言,建议我国上市公司可以恰当控制董事会规模,实行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的设置,恰当控制独立董事的比例。对董事会行为频率而言,建议我国上市公司在强调董事会会议次数的同时也应该更加注重提高其质量和效果,多管齐下,确保董事会会议切实发挥其本来的功能作用。对董事会个人背景而言,建议我国上市公司可以恰当引入年轻人才,而在学历的选择上本科以上(含本科)已足矣。对董事会激励特征而言,上市公司可以恰当提高对前三名董事的短期激励,即货币性的报酬,而慎重考虑对董事会的长期激励,即股份性的报酬方面。但是鉴于本人学术水平和实际经验的限制,这些建议仅供参考。
  在本部分的最后指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描述董事会的测量指标不够细化。比如,本文在最初只将学历水平粗略地分为了本科以上和本科以下,而根据样本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大多拥有本科以上的学历,这意味着这样简单的处理学历水平变量,可能会影响相应的回归结果。除了董事会以外,公司治理结构还包含监事会、股权机构和经理层结构等,而本文只探讨了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有效的影响,没有考虑公司治理结构的其他部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还有忽略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对董事会特征的反作用等等不足之处,这些都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文的创新点是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这种完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体系方面,另一方面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张阳,2013)排除了股权性质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自美国的《萨班斯法案颁布》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指引》发布以来如何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保证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已有的研究多将董事会特征放在公司治理的框架里,讨论公司治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或者讨论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而很少有直接探讨董事会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虽然有少部分的学者曾经直接探讨过董事会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张阳,2013),但是本文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张阳,2013)上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纳入了资产安全性目标的同时加入了内部控制缺陷作为修正目标。
其他文献
随着金融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也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无论是在银行的业务创新还是金融服务的提升方面,信息技术都将成为重要的战略手段,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参与全球竞争。但是信息技术也是把双刃剑,它在提升银行综合竞争力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和威胁。因此,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建设,保证银行各业务系统持续稳健运行,将成为银行运营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位
期刊
会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