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学院作为一种语言与文化传播实践,在其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已在海外126个国家建立了475个分支机构①,构建起了庞大的社会网络,成为一种现实存在。一方面,孔子学院社会网络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进行主动干预和有意识地校正,降低了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摩擦,消解文化冲突,建立了一种弥合文化间隔阂,进而将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失衡状态调整到新的均衡状态的平台或机制。另一方面,孔子学院社会网络通过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对话沟通,拉近文化距离,促进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建立,增强互惠互信,推动共享共赢,进而推动多元文化生态趋于均衡。随着孔子学院社会网络的不断壮大,孔子学院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梳理、归纳并学术化,这本身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因此,对孔子学院社会网络的研究,既是促进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诉求,也是推动多元文化生态平衡,探索语言与文化传播实践的现实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价值。本文从社会资本的视角,研究如何增强孔子学院社会网络中的信任,以便更好地发挥孔子学院的功能。针对当前孔子学院社会网络结构当中存在的信任问题,在已有的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价值、概念、积累、功能和维护,就如何加强该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信任提出建议。本文围绕孔子学院社会资本展开系统研究,试图回答五个主要问题:为什么研究孔子学院社会资本?孔子学院社会资本是什么?孔子学院社会资本是如何积累的?孔子学院社会资本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孔子学院社会资本该如何保障和维护?围绕上述问题,全文共分7章,各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首先是论文写作的研究背景并提出文章要讨论的现实问题、研究问题的逻辑关系,由此引出选题的意义,然后介绍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加以述评,最后介绍本文的逻辑框架与研究方法。第二章,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本章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成果,从孔子学院在全球布设的社会网络出发,将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为“孔子学院在信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社会关系的集合,这些关系有助于推动孔子学院行动的实现”。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核心是信任,是一种社会整合机制,包括制度信任、过程信任和特征信任三种类型。在信任基础上,本文将孔子学院社会资本概念划分为三个维度,即以制度信任为核心的社会网络、以过程信任为核心的社会网络、以特征信任为核心的社会网络。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基础是孔子学院社会网络系统。社会网络系统由社会关系、嵌入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以及构建社会网络的制度规范三个基础要素组成。孔子学院的基本单位是关系资本。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类型可以分为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孔子学院社会资本既有社会资本的一般特征,又有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特性。第三章,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积累。本章首先分析了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积累的机理。其次,归纳了影响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积累的因素,内在因素包括结构因素、资源因素和制度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最后,对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积累状况展开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并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分析了当前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积累的优势与不足。第四章,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积累的国际比较分析。本章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四个国家的语言国际推广机构,分别是法语联盟、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委员会以及美国的相关机构,针对其社会资本积累的基础、主体和方式分别展开分析。在比较和分析其他国家语言推广机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学院自身特征,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积累。第五章,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功能实现。本章首先总结了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积极功能包括社会支持、社会控制和社会理解,消极功能包括社会排斥和社会依赖。其次,从前提、基础和保障三个方面分析了功能实现的条件。再次,从资源配置入手分析了社会资本功能实现的两条路径,即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分配和扩散社会资源。最后,分别从行业、国家、社会、文化和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孔子学院社会资本功能实现的效果。第六章,孔子学院社会资本的保障与维护。本章主要从主体、要素和机制三个方面分别探讨谁来保障与维护社会资本,保障和维护社会资本的什么,以及如何保障和维护社会资本。首先,针对政府及相关机构、孔子学院及其合作方、企业及社会力量三类保障和维护主体,明确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其次,从制度类要素、结构类要素和资源类要素三个影响要素提出建议。最后,为了加强孔子学院社会网络的互动,提升社会网络的稳定性和降低潜在风险,可以尝试引入文化产业运作机制、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多主体联动机制、以“信任”为核心的评估机制。第七章,结论。本章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和提炼,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进而对本文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