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前瞻性地研究在冲击波治疗肾结石中应用L-精氨酸对冲击波致肾损伤的保护性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健康雄性家兔25只,月龄3~4月,体重2000~3000g,随机分为L-精氨酸组(13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2只)。两组均通过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5.8ml/h),以8F尿管收集尿液。经耳缘静脉注射2.5%戊巴比妥钠(1.0~1.5ml/kg)作静脉麻醉,再注射静脉造影剂优维显300溶液7.5ml作ESW定位之用。把家兔固定于碎石机上,采用X线定位,聚焦于兔的左肾,连续冲击2000次。
其中,L-精氨酸组于ESW后立即于耳缘静脉注射L-精氨酸溶液(生理盐水10ml,L-精氨酸158.5mg/kg),先静脉推注一半,余量加入生理盐水10ml中在30min内持续滴注。对照组静脉滴注生理盐水20 ml。
两组动物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静脉尿路造影后及ESW后30分钟、120分钟、72小时取股动脉血各2ml,进行测量血浆NO浓度和血清β2-MG含量、血清肌酐、血尿素氮(BUN)。各取3ml尿样检测尿液β2-MG含量,尿微量白蛋白(MCA)含量,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及尿钠浓度。
L-精氨酸组13只,其中6只在ESW后30分钟、7只在ESW后第七天麻醉下开腹切取双侧肾脏;对照组12只,6只于ESW后30分钟、6只在ESW后第七天麻醉下开腹切取双侧肾脏。所取的肾脏组织分别用10%甲醛固定,然后分别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进行组织学观察。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所有数据应用单因素方差方法予以分析。
结果:
两组ESW前、后血浆检测指标和尿样检测指标的交化ESW前(包括麻醉前,麻醉后,静脉尿路造影后)两组动物的血浆检测指标(包括血浆NO浓度,血清β2-MG含量,血清肌酐,血BUN)和尿样检测指标差异(包括尿β2-MG,尿MCA,尿NAG尿Na浓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W后30分钟,120分钟血清肌酐,血BUN,尿β2-MG,尿MCA,尿NAG均显著升高(均P<0.05),血浆NO浓度均显著降低(均P<0.05);L-精氨酸组冲击后血清肌酐、血BUN、尿β2-MG、尿MCA、尿NAG较治疗前虽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NO浓度虽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组织学观察结果
肉眼下见:L-精氨酸组和对照组的受冲击肾均可见被膜下或肾内灶性出血。
光镜下见:
对照组ESW后30分钟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肾小管成灶状或小片状坏死,空泡变性,间质及肾小球充血,出血。动、静脉内皮细胞受损,基底膜小裂口周围有片状出血,周围有明显水肿。至第七天,上述损伤明显改善。肾小管形态接近正常;基底膜断裂基本修复,肾小球球囊内仍可见蛋白浆液渗出,未见红细胞;髓质仍可见点状出血,但较冲击后30分钟明显减轻,动、静脉形态接近正常,动、静脉周围出血灶绝大部分吸收,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L-精氨酸组ESW后30分钟以肾小管细胞浊肿为主,肾小管上皮水肿,变性,间质散在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球形态基本正常,肾小球球囊内可见少量红细胞和蛋白浆液渗出,滤过膜轻度受损,动、静脉内皮细胞轻度受损,基底膜小裂口周围有点状出血,部分血管周围有水肿。至第七天,上述改变基本恢复正常。
电镜下见:
对照组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显著性减少,血管腔变形、狭窄及迂曲,上皮细胞与内皮细胞分离,足突缺失、融合,基底膜增厚、断裂,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减少,核肿胀,染色体成团块状聚集,刷状缘模糊不清,微绒毛明显减少。 L-精氨酸组肾小球毛细血管迂曲,足突灶状缺失,基底膜部分增厚。
结论:
1、两组动物血清肌酐、血BUN、尿β2-MG、尿MCA、尿NAG的变化,血浆NO浓度波动及冲击肾组织的病理改变证实,ESW对冲击肾脏存在着“缺血-再灌注”损伤。
2、L-精氨酸对家兔体外冲击波所造成的肾损伤具有保护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