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蒙古族布里亚特的形成有关文献中记载,在安加拉河勒拿河流域以及贝加尔湖东岸和色楞河下游的部落就是布里亚特祖先的联合体。在历史发展脉络中,布里亚特人逐渐散布于世界各地,其中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是他们居住数量较多的国家,从而成为跨界族群。在中国境内,他们主要集居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本文以呼伦贝尔这一多民族杂居而共生的草原文化为大背景,以鄂温克旗锡尼河地区布里亚特族群传统音乐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本土语境与非本土语境中的婚俗活动,勾勒出锡尼河布里亚特族群音乐的内在延续性和多元交融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与推动下,布里亚特地区出现了“老年艺术团”等这类以保护传统文化为目的的文化传承组织。他们代表整个锡尼河地区布里亚特族群,跨地区,跨国界,活跃于舞台展演活动,呈现布里亚特传统音乐,构建文化认同。笔者从“族群性与音乐认同”为视角,分析布里亚特传统音乐舞台展演和跨界布里亚特民歌赛事,如何通过特定的“音乐认同”来构筑、维持和强化族群认同,如何以传统音乐来表达文化差异、标识族群界限,在此基础上进行布里亚特族群传统音乐的形态比较,梳理两者间的共性与个性所在。布里亚特人自1918年迁入我国呼伦贝尔地区已有近百年历史,对于族群文化、生活方式、礼仪习俗与音乐表演等多方面仍然延续着族群古老的文化传统;他们长期与当地其他民族混合杂居,通过婚俗礼仪和舞台展演,强化族群音乐,同时容纳外来音乐,从而产生文化交融现状;在跨界同族之间的音乐展演中,他们有明确的族群边界,相对蒙古国布里亚特民歌的古朴与简洁,其民歌依然保留着族群固有的曲调特征与演唱技巧,用音乐建构族群认同。从中可见,呼伦贝尔地区布里亚特族群在变迁中固守着自己传统音乐,同时吸纳其他民族音乐,从而体现多元一体化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