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车辆路径问题是研究如何在给定的道路交通环境下合理规划行驶路线实现运输效率最高和成本最小的一类优化问题,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物流运输、应急救援、公交调度等各学科领域,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当前,因种种原因,各类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使得应急救援保障成为各大城市的焦点问题。效率是应急救援管理的首要优化目标,是及时控制事件态势恶化、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关键。然而,在现实城市路网中经常出现自然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辆路径问题是研究如何在给定的道路交通环境下合理规划行驶路线实现运输效率最高和成本最小的一类优化问题,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物流运输、应急救援、公交调度等各学科领域,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当前,因种种原因,各类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使得应急救援保障成为各大城市的焦点问题。效率是应急救援管理的首要优化目标,是及时控制事件态势恶化、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关键。然而,在现实城市路网中经常出现自然灾害、道路施工、突发性交通拥堵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动态交通环境的主要不确定性因素,对应急救援车辆科学选取最优行驶路径、提高救援效率造成严重干扰。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应急救援车辆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考虑道路交通环境的动态随机特征,优化应急处置流程及应急救援方案可靠性,提出了动态交通环境下的应急救援车辆路径优化模型及其求解算法,并验证了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梳理突发事件后的交通影响及车辆路径问题相关理论,分析了应急救援车辆路径选择的影响因子,并探究了动态交通环境下的在线优化方法原理及其局限,为刻画动态交通环境随机特征以及提出考虑动态交通环境不确定性的应急救援车辆路径优化方法奠定理论基础。(2)针对道路交通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构建了不确定环境下单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车辆动态路径优化模型。通过提取行程时间可靠性评价指标,刻画了动态交通环境的随机特征;针对在线优化方法未考虑动态交通环境时空演变特征这一缺陷,提出了在车辆路径优化过程中考虑动态交通环境不确定性的建模思路;以应急救援总时间最短为优化目标,建立了不确定环境下单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车辆动态路径优化模型,并设计了改进的定向波纹扩散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3)针对多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流程,构建了考虑应急匹配机制与可靠性优化的应急救援车辆动态路径协同优化模型。通过挖掘传统应急响应模式中匹配机制的缺陷,提出多中心协同响应匹配的应急响应模式,并考虑应急响应方案匹配及计划时间指数对救援方案进行可靠性优化;根据协同应急响应模式原理,基于单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车辆动态路径优化模型,建立面向多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车辆动态路径协同优化模型,并利用改进的定向波纹扩散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再通过仿真算例应用及分析,证明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仿真应用结果表明,与传统应急处置方法相比,该模型具有降低车辆行程时间、高稳定性、强可靠性的优点,有助于提高应急救援效率,也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法在应急救援领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综合交通枢纽逐渐成为城市建设规划的主体,城市轨道交通作为枢纽换乘的主要方式,建设规模更是持续扩大,客流量持续攀升。综合交通枢纽内的地铁车站承载着枢纽换乘的巨大客流量,不仅结构复杂、路线多变,还极易产生站内拥堵的现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可能造成人群滞留、交通瘫痪,甚至造成较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对于综合交通枢纽中地铁车站的安全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十分必要。本
隧道路段作为高速公路中的特殊路段,封闭空间、明暗交替的视觉变化和密集的标志标线赋予了其复杂的交通运行环境。隧道段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驾驶人、车辆、道路和环境这一动态耦合系统不协调变化而诱发的,研究和统计结果表明,复杂的道路和交通环境致使驾驶人产生的不当操作是产生事故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本文以高速公路隧道路段驾驶人的压力负荷分类评估为研究目标,通过对隧道路段事故机理分析以及安全性评价理论的归纳概括,
安全高效地组织站台乘客完成上下车对提高地铁运输效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站台各车门乘客上下车时间、乘客数量和上下车行为是影响站台乘客上下车效率的重要因素。站台布局的局限性和乘客候车位置选择偏好导致站台乘客分布不均,使各车门乘客上下车时间差异较大,延长了地铁停站时间,同时降低了部分车厢的乘客舒适度。此外,现有研究的忽略了混行行为(车门处同时存在上车和下车行为)对乘客上下车时间的影响,无法通过控制混行行
电磁感应薄层作为一种新型路面养护技术,将电磁感应技术应用于超薄罩面中,具有促进混合料加热愈合、快速修复病害等作用,应用前景广阔,对其研究方兴未艾。现阶段,该技术在电磁感应薄层的加热性能、路用性能、破坏愈合效果以及性能优势评定等方面仍需要深入研究。鉴于此,系统开展电磁感应薄层的混合料组成设计、性能研究与养护效果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用钢棉与钢珠作为导电相材料,赋予Nova Pave超粘精罩
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电子产品总量急剧攀升。加之技术创新节奏加快,电子产品使用周期缩短,淘汰速率也在不断提高,巨量电子废弃物随之产生。其中对于废旧电路板(WPCB)非金属粉末的不当处理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浪费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阻碍。另一方面,我国交通运输压力逐年增大,路面性能衰减加快,道路工程建设养护成本不断上涨。为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本研究将WPCB非金属粉末应用
惯性释放技术适用于模拟无约束结构力学问题,国外各大商业有限元软件均具备惯性释放功能,但在由我国船舶行业人才开发出的专用船舶结构有限元程序中,难以见到该功能的“踪影”。船舶静止在水中时,重力与浮力平衡,处于自由无约束状态,这是真实世界中船舶的受载状况和边界条件。但在有限元分析中,由于在载荷施加的过程中存在误差和近似,整船模型的力系难以达到绝对平衡。此时若按照传统方式求解,不平衡外载荷对结构产生的影响
交通状态检测是利用交通感知技术获取交通状态参数的技术,旨在为交通控制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撑。现有的交通状态检测手段存在监测范围有限及成本高的弊端,因此寻找一种低成本、监控范围广的交通状态检测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机器视觉算法研究适用于城市快速路的无人机交通状态检测方法,旨在克服无人机自运动特性的不利影响,并充分发挥无人机成本低、轻便灵活及视野广的优势,主要工作如下:1、无人机车辆检测数据集构建本文
目前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受到越来越多的推崇,梁柱式木框架则是其中最常用的结构体系之一。在梁柱式木框架中,木支撑能显著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和承载能力,但是节点容易发生木材劈裂和螺栓剪切破坏,而且其耗能能力一般,在结构发生大变形时不能提供足够的延性,导致结构构件的脆性断裂。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在梁柱式-支撑木框架中引入制作安装简便、耗能效果良好的摩擦阻尼器,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内容:(1)提出一种新型摩擦阻尼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自动驾驶车辆在目前乃至今后数十年都将会改变传统“人、车、路”三大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成为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热点。环境感知是指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快速准确的获取到道路交通场景中的环境信息,其是自动驾驶车辆进行路径规划和行为决策的主要依据,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基本前提。相较于激光雷达等其它传感器,摄像机的经济效益高、灵活性强,因此视觉环境感知逐渐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由
高速公路合流区作为一种连续流性质的交通设施,一方面提高了路网的通达度和路网的运行效率,另外一方面也造成了多股车流汇集,产生了大量的换道冲突。研究表明,高速公路上有近四分之三的交通事故直接或间接与合流区内频繁的轨迹交叉和换道冲突有关。因此高速公路合流区的运行质量与高速公路路网的运行效率和运行安全性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利用交通冲突技术进行高速公路合流区的安全分析依赖于大量的车辆轨迹数据。人工的车辆轨迹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