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青少年阶段,良好的异性交往态度和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学会与异性交往也是青少年时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解当前初中生的异性交往态度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性别角色意识的关系,本研究从上海市杨浦区、虹口区选取两所普通公办初中随机抽取550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初中生异性交往态度和认知总体来讲是单纯、积极的。异性交往态度(分五个维度:主动性、困扰性、礼节性、策略性和开放性)和异性交往认知(分五个维度: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抽象特征、具体特征、“其它”)在性别、年级、父母亲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异性交往中,男生比女生更主动、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礼节;同时男生的困扰性也显著高于女生;父母亲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的异性交往的范围明显比较广泛、困扰比较小;在本研究选取的样本中,八年级的初中生相比七年级和六年级在异性交往上更主动、交往范围也更广泛。(2)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年级、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父母对于男生的管教和惩罚比女生严厉的多;八年级的初中生父母与六、七年级相比会干涉更多;独生子女则更容易体会到父母的温暖、理解和偏爱;同样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在教养中越能表现出对初中生的温暖和理解。(3)初中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未分化、双性化、女性化和男性化,其中,未分化角色类型在初中生中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2.8%;其次是双性化角色类型,占学生总人数的36.9%。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初中生在异性交往态度和认知的某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双性化角色类型的初中生在异性交往中更主动广泛、更讲究礼节,同时也认为异性交往对于初中生更具有积极影响。(4)初中生的异性交往态度与性别角色意识、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并且在部分维度上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父亲过度保护”、“父亲偏爱被试”维度对异性交往态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