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区位于吉林省羊草自然保护区,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生态研究站。2006年5~10月,选择四个处于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的典型群落随机取样,群落类型分别为:碱蓬群落、虎尾草群落、羊草+虎尾草群落和羊草群落。研究结果表明,四种群落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76类,7 498只,隶属于3门6纲17目,鉴定到科的土壤动物有62科。研究区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为羊草+虎尾草群落>羊草群落>虎尾草群落>碱蓬群落;大型土壤动物密度为羊草+虎尾草群落>羊草群落>碱蓬群落>虎尾草群落。碱蓬群落的生境条件最差,各群落间土壤动物的水平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密度的垂直分布基本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主要类群中的象甲科幼虫表现出逆分布现象。调查期间,各群落大型土壤动物在时间上的变化与土壤水、热因子的月份变化基本一致,5月和6月由于土壤温度较低,土壤含水量少,土壤动物的数量增加比较缓慢;进入7月,温度不断升高,降水增加,水、热配合同步,为土壤动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生境条件,其数量迅速增加,8月份出现最大值,高峰期后,伴随着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的下降,大型土壤动物的数量也随之减少。DG多样性指数更适合表达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动物群落的差异,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DG多样性指数为羊草群落>羊草+虎尾草群落>虎尾草群落>碱蓬群落。不同相似性指数表现的结果不一致。大型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与土壤环境要素的相关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湿度、pH值和有机质对密度和类群数都有明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