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强度电针对治疗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oliang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出现剧烈疼痛时予以不同强度电针进行刺激,观察并记录缓解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从而选择最为合适的刺激强度,以期进一步优化临床治疗方案。
  方法: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在我院肛肠科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30例。入组患者在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均予以电针治疗镇痛,电针刺激强度从低到高分别设定为电针I组(1mA)、电针Ⅱ组(3mA)、电针Ⅲ组(5mA)。在术后当天VAS评分≥4分时行第一次治疗,术后第1d开始每天换药前治疗1次,连续治疗3d,共计4d。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当天电针治疗前、术后当天电针治疗后1小时、术后第1d、第2d、第3d、第7d换药后VAS疼痛强度评分及肢体活动评分,统计3组患者术后7d口服止痛药氨酚曲马多的总剂量(疼痛评分>6分时服药),分析3组患者疗效差异。
  结果:
  1、VAS评分:三组患者术后当天电针治疗前和术后当天电针治疗后肛门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患者术后第1、2、3、7d肛门VAS评分均低于Ⅰ组和Ⅲ组,与Ⅰ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Ⅲ组术后第2d肛门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第1、3、7d无统计学差异(P>0.05)。
  2、肢体活动评分:三组患者术后当天电针治疗前及术后当天电针治疗后肢体活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患者术后第1、2、3d肢体活动评分均低于Ⅰ组和Ⅲ组,与Ⅰ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Ⅲ组术后第1、2d肢体活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第3d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后第7d肢体活动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术后7d口服氨酚曲马多片总剂量:Ⅱ组、Ⅲ组患者低于Ⅰ组(P<0.05),Ⅱ组与Ⅲ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4、安全性评价:在本次试验研究期间,电针Ⅲ组有一例患者出现针刺部位局部瘀斑,并自觉不能耐受,故退出本次试验,出现脱落,考虑可能为针刺强度较大损伤局部毛细血管所致。3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过敏、晕针等不良反应,电针Ⅰ组患者出现2例恶心等症状,考虑可能与氨酚曲马多片副作用相关,未予以特殊处理。
  结论:
  不同强度电针均可减轻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3mA、5mA电针刺激强度的镇痛作用相比较于1mA更佳;3mA、5mA电针镇痛效果大部分时间点基本相当,但从总体趋势来看,临床上使用3mA电针刺激强度镇痛效果更优,安全性更好。
其他文献
柠檬酸以成本低、容易获得、没有毒性以及容易分解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生产领域中。柠檬酸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导致每年有大量的柠檬酸废水需要处理。而柠檬酸废水的处理,会遗留含有高浓度柠檬酸的剩余污泥。柠檬酸也作为一种有机强酸,广泛应用于市政剩余污泥的预处理中。  本论文以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毛细管抽吸时间(CST)、胞外聚合物(EPS)和胞内结合水等参数,研究了柠檬酸在不同初始pH条件下对污泥
本文采用了智能视觉成像与识别技术,振镜激光投射控制技术,近红外光漫反射与拉曼散射等技术,研发构建出一个基于人眼巩膜血管血液检测的可对人血进行直接实时无损测定的眼巩膜血管无创实时血糖检测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可快速识别出血管,并能得到血管相应的空间坐标信息的智能巩膜血管成像及识别系统;2)将激光投射到振镜中的光路传输系统;3)通过一对振镜将激光准确投射到巩膜血管上的激光投射控制系统;4
加热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无论是蔬菜,米饭还是肉类,人们更喜欢选择加热后食用。因为通过加热过程,不仅可以改善食物的颜色,嗅觉,味道,使其易于消化吸收;而且还会分解食物中的有害物质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使用水浴或焙烧等传统方法烹饪处理的肉因其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口味和安全性已经被大众广泛接受和使用了上千年。但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对肉类产品需求的增加,利用微波炉烹饪和加热食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学位
以超临界CO2为非溶剂的相转化制膜法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兴制膜工艺,相对于传统的浸入沉淀相转化法(L-S法),其具有传质速度快、有机溶剂残留量少、无气液相界面、膜结构不易塌陷且CO2与溶剂易分离等优点。目前该制膜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考察制膜条件对不同聚合物膜形态的影响,而对制膜条件的对膜性能的考察及制备的膜的应用研究较少。本文采用超临界CO2相转化法制备醋酸纤维(CA)及醋酸纤维/聚乙烯亚胺(PEI)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据统计,房颤的发病率为总成年人口的2%,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六十五岁以上的人群则高于5%。半个世纪以来,对房颤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许多关键性的生理和病理问题仍需研究阐明。乙酰胆碱兴奋钾电流IK(Ach)是维持人体心房肌细胞静息电位的主要钾电流之一。IK(Ach)的脱敏作用可
学位
辅酶Ql0(Coenzyme Q10,简写为CoQ10),又称泛醌,化学名称为2,3-二甲氧基-5-甲基-6-癸异戊烯基-1,4-苯醌。广泛存在于酵母、植物叶子和种子及动物的心脏、肝脏和肾脏中,是细胞呼吸链上的一种递氢体,是细胞自身产生的天然抗氧化剂、细胞代谢激活剂,具有抗氧化性、消除自由基、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等功能。广泛应用于各类心脏病、癌症、急慢性肝炎、帕金森症等疾病的治疗。本文对根癌土壤
目前我国园艺设施面积已达250余万hm2,其中95%以上以生产蔬菜为主,氮肥过量投入是传统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过量的氮肥投入不仅降低了氮肥的利用率,同时会促进菜田土壤N2O的大量排放。本研究将基于菜田氮素养分管理的PSNT(Pre-SidedressNitrateTesting)技术作为设施菜田土壤N2O减排的方法之一,利用密闭箱法于2004年~2005年在山东省寿光市对农民传统施肥管理
学位
为培育结合双亲高粱—苏丹草优良性状的饲用作物新品种,利用雄不育系高粱11A、314A、13A分别与黑壳苏丹草、白壳苏丹草、棕壳苏丹草进行杂交获得了9个种间杂种F1代,通过田间种植、选择得到了F2和F3代。本试验对F1~F3代的生育、产量、光合性能、染色体构型、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酶谱表型等主要特性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11A、314A、13A与苏丹草9个杂交组合F1代植株生长茁壮、光合能
学位
梨为中国原产果树之一,在水果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由于果树自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关于梨属植物构建分子遗传图谱的研究和应用很少。本研究对梨属植物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进行了探索,利用操作简便和多态性高的RAPD分子标记,初步构建了第一张‘身不知’ב金花’的分子遗传图谱,以期为梨的目标基因定位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参考。1.选用‘身不知’ב金花’为杂交亲本及其F1代全同胞家系群体共73株为作图群体,母
学位
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由此引起的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是当今重要的环境问题。农业土壤是N2O排放的主要来源,pH又是影响农业土壤N2O排放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土壤pH变化与N2O排放之间的关系,以便从土壤pH角度采取措施减少N2O排放就成为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本文以酸性土壤和中性土壤为材料,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土壤pH变化对硝化和反硝化过程N2O释放的影响,并对其机理做了初步探讨。主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