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出现剧烈疼痛时予以不同强度电针进行刺激,观察并记录缓解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从而选择最为合适的刺激强度,以期进一步优化临床治疗方案。
方法: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在我院肛肠科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30例。入组患者在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均予以电针治疗镇痛,电针刺激强度从低到高分别设定为电针I组(1mA)、电针Ⅱ组(3mA)、电针Ⅲ组(5mA)。在术后当天VAS评分≥4分时行第一次治疗,术后第1d开始每天换药前治疗1次,连续治疗3d,共计4d。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当天电针治疗前、术后当天电针治疗后1小时、术后第1d、第2d、第3d、第7d换药后VAS疼痛强度评分及肢体活动评分,统计3组患者术后7d口服止痛药氨酚曲马多的总剂量(疼痛评分>6分时服药),分析3组患者疗效差异。
结果:
1、VAS评分:三组患者术后当天电针治疗前和术后当天电针治疗后肛门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患者术后第1、2、3、7d肛门VAS评分均低于Ⅰ组和Ⅲ组,与Ⅰ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Ⅲ组术后第2d肛门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第1、3、7d无统计学差异(P>0.05)。
2、肢体活动评分:三组患者术后当天电针治疗前及术后当天电针治疗后肢体活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患者术后第1、2、3d肢体活动评分均低于Ⅰ组和Ⅲ组,与Ⅰ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Ⅲ组术后第1、2d肢体活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第3d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后第7d肢体活动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术后7d口服氨酚曲马多片总剂量:Ⅱ组、Ⅲ组患者低于Ⅰ组(P<0.05),Ⅱ组与Ⅲ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4、安全性评价:在本次试验研究期间,电针Ⅲ组有一例患者出现针刺部位局部瘀斑,并自觉不能耐受,故退出本次试验,出现脱落,考虑可能为针刺强度较大损伤局部毛细血管所致。3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过敏、晕针等不良反应,电针Ⅰ组患者出现2例恶心等症状,考虑可能与氨酚曲马多片副作用相关,未予以特殊处理。
结论:
不同强度电针均可减轻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3mA、5mA电针刺激强度的镇痛作用相比较于1mA更佳;3mA、5mA电针镇痛效果大部分时间点基本相当,但从总体趋势来看,临床上使用3mA电针刺激强度镇痛效果更优,安全性更好。
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出现剧烈疼痛时予以不同强度电针进行刺激,观察并记录缓解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从而选择最为合适的刺激强度,以期进一步优化临床治疗方案。
方法:
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在我院肛肠科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30例。入组患者在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均予以电针治疗镇痛,电针刺激强度从低到高分别设定为电针I组(1mA)、电针Ⅱ组(3mA)、电针Ⅲ组(5mA)。在术后当天VAS评分≥4分时行第一次治疗,术后第1d开始每天换药前治疗1次,连续治疗3d,共计4d。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当天电针治疗前、术后当天电针治疗后1小时、术后第1d、第2d、第3d、第7d换药后VAS疼痛强度评分及肢体活动评分,统计3组患者术后7d口服止痛药氨酚曲马多的总剂量(疼痛评分>6分时服药),分析3组患者疗效差异。
结果:
1、VAS评分:三组患者术后当天电针治疗前和术后当天电针治疗后肛门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患者术后第1、2、3、7d肛门VAS评分均低于Ⅰ组和Ⅲ组,与Ⅰ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Ⅲ组术后第2d肛门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第1、3、7d无统计学差异(P>0.05)。
2、肢体活动评分:三组患者术后当天电针治疗前及术后当天电针治疗后肢体活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患者术后第1、2、3d肢体活动评分均低于Ⅰ组和Ⅲ组,与Ⅰ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Ⅲ组术后第1、2d肢体活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第3d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后第7d肢体活动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术后7d口服氨酚曲马多片总剂量:Ⅱ组、Ⅲ组患者低于Ⅰ组(P<0.05),Ⅱ组与Ⅲ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4、安全性评价:在本次试验研究期间,电针Ⅲ组有一例患者出现针刺部位局部瘀斑,并自觉不能耐受,故退出本次试验,出现脱落,考虑可能为针刺强度较大损伤局部毛细血管所致。3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过敏、晕针等不良反应,电针Ⅰ组患者出现2例恶心等症状,考虑可能与氨酚曲马多片副作用相关,未予以特殊处理。
结论:
不同强度电针均可减轻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疼痛,3mA、5mA电针刺激强度的镇痛作用相比较于1mA更佳;3mA、5mA电针镇痛效果大部分时间点基本相当,但从总体趋势来看,临床上使用3mA电针刺激强度镇痛效果更优,安全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