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二。然而,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打响,中国核心技术缺失的问题暴露无遗。中国长期以来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长期流行在中国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发展原则导致众多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因而,自主创新越来越受到关注,新李斯特工业化思想也被频繁提及。在论述新李斯特工业化思想之前,有必要对传统的李斯特工业化思想做一定的介绍。李斯特在19世纪初就针对落后国家如何赶超发达国家提出了大量的真知灼见,其认为落后国家可以通过主动改造生产结构以实现经济赶超,而非按照李嘉图式的静态比较优势原则来约束国家行为,使其专业化于贫穷。李斯特工业化思想对后来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成功实现工业化的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世界上落后国家实现民族国家崛起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本文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传统李斯特工业化思想,以国家为分析单元,生产力为理论基础,并以经济发展阶段论、国内产业间及产业内循环、关税保护制度和货币金融体系为外延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为德国扭转输出原材料和进口工业品的“坏”的贸易结构提供可能性,使得德国的新兴工业能够独立于强大的英国工业体系,免受其控制。到了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出现了众多变化,美元霸权的出现,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跨国公司的重要经济特征以及信息化和模块化的生产革命催生了新的全球价值链。这些重大变化使得在新的形势下落后国家施行经济赶超变得更为困难,而故步自封地坚持传统李斯特工业化政策对于这些国家产业经济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是有害的。传统的李斯特工业化思想因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新变化而需要逐渐修正和创新,新李斯特工业化思想随之应运而生,对此第三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新李斯特工业化思想是在李斯特工业化思想的基础之上通过理论修正和创新发展而来,坚持李斯特工业化的思想精髓,仍以国家生产力为理论基础,发展出了关于资本能量生产率理论、高工资经济理论、新发展阶段论、国民经济平衡增长理论、市场保护说和主权货币论等一整套理论体系。新李斯特工业体系的推进为落后国家改善生产结构,实现进口低端产品和出口高端产品的“好”的贸易结构提供了方向。在全球化日趋深入的条件下,其对于提升国家在价值链上的优势地位,避免在产业链上受制于人,为维护国家独立自主地位提供了现实路径。面对愈加复杂的现实社会环境,新李斯特工业化思想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呈现扩展之势,对现实的解释力也一步步增强,成为新时代下落后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重要武器之一。而后,在第四部分中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归纳法来分析二战后拉美和东亚地区的工业化问题,并通过新李斯特工业化思想的角度探讨出现“东亚繁荣”和导致“拉美陷阱”的原因。认为土地改革与收入分配、高工资经济与进口替代时限、贸易保护方式的选择和农业现代化等因素是两个地区产生不同工业化结局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原因则是体现了拉美和东亚国家(地区)对于新李斯特工业化思想的不同理解,拉美遵循的是一种“肤浅的”工业化发展方式,而东亚则践行动态熊彼特式的发展观。最后,本文分析新李斯特工业化思想与中国工业化的关系和可借鉴性。首先,通过新李斯特思想的四大标准因素,即对外贸易、限制外商直接投资、统一国内市场和货币金融检验并发现中国的工业化并非李斯特式国家发展模式,其在众多领域存在“高端产业低端化”的现象;然后,提出从目前的国际环境看,外向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以内需为主导的内向型发展模式在未来将受到重视,而新李斯特工业化思想为内向型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和丰富的论述材料,是在新形势下维护国民经济独立性与自主性的重要理论。因此,本文在结合中国特殊国情的前提下提出了新李斯特工业化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并提出了高端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保护、发挥我国庞大的人力资本优势、统一国内市场以及实现区域间和产业间的平衡增长等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