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类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目前最受认可的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联合国公布的ASD发病率达1/150,且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目前尚未发现对本病显著有效的治疗措施,主要通过康复训练的方法对患儿的各种行为及语言问题进行干预,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问题,但是显效慢、费用高,部分家庭无法长期负担。穴位注射,将传统中医理论、现代医学理论及药物治疗原理相结合,将穴位与解剖位点相结合,探究针刺与药物的综合效能。但是目前该疗法取穴、操作缺乏规范化记录,没有统一的治疗与评价标准,在ASD治疗领域中并未得到广泛的开展。本研究在患儿监护人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及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在部分ASD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穴位注射。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与单纯的康复训练分别对ASD儿童的临床疗效。对象与方法1.病例选择: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62例ASD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脱落2例,1例因过敏反应终止治疗,1例因肺炎转入儿科治疗),共纳入60例,均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2.方法:在治疗前使用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C-PEP)对两组患儿进行评估,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每次30 min)、结构化教学(每次90 min)、人际关系发展法(每次60 min)、家庭针对性训练(每次大于或等于180 min)等康复训练,对于有明确适应征患儿进行听觉统合训练(每次20 min)、感觉统合训练(每次30 min),以上治疗项目均为每天1次。研究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穴位注射,两天治疗1次,3次/周。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3.疗效评定: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孤独症治疗评估表(ATEC)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月、2月、3月后对ASD儿童进行评估并记录。结果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研究组和对照组ABC、CARS及ATEC量表部分项得分及总分逐渐下降,但是下降程度不同。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ABC量表中感觉、交往、语言、自理能力得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CARS量表中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视觉反应、听觉反应、近远处觉反应、智力功能、总的印象得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ATEC量表中感知觉、语言交流、社交得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运动能力、模仿、情感反应、与非生命物体的关系、活动水平、行为得分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单纯康复训练相比较,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在改善ASD患儿感觉、社交方面效果显著。2.康复训练联合穴位注射及单纯的康复训练均对ASD患儿运动能力、模仿、情感反应、与非生命物体的关系、活动水平、行为方面无明显改善作用。3.ASD临床治疗仍有较大难度,尚需更多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推动ASD治疗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