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与超越——赵德发小说创作论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y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色彩斑斓的乡土文学画卷中,赵德发的小说是独居风神的一个存在。他钟情于沂蒙山区那片热土,立足于沂蒙山地域的文化和历史,以客观写实的态度,将土地所承载的悲欢离合以及乡村历史性变革图景再现于读者面前。同时他又站在文学哲学、人文精神、生命哲学等立场上把握人类存在的意义,揭示了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超越社会学内涵的文化学意蕴。   文章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介绍了赵德发的生平和创作历程,简单梳理我国五四以来的乡土叙事,并把赵德发的创作放在乡土叙事的大背景中,考察他对这一叙事传统的继承和超越。正文从三个方面对赵德发的小说创作特色进行阐释。   一、色彩斑斓的乡村图景。通过对“农民三部曲”的分析从内容层面上解析了赵德发的乡土情怀。在普遍追名逐利的年代里,赵德发固守着民本意识,致力于对农村、农民的探索。他在表现我国农民善良、勤劳、淳朴的优秀品质的同时,也借助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触摸农民落后的文化心理。   二、农民精神家园的找寻。面对农村城市化浪潮的日益汹涌和文坛的不断世俗化,赵德发以精神守望者的姿态,高举道德理想主义的旗帜,企图为农民疲惫的心灵寻找精神的皈依之地,找出救赎农民和农民自救之路。此外,赵德发用现代人文主义精神,还原历史的本质,找寻历史中真实的人性。   三、坚守民间写作立场。这一章从艺术表现这一层面上解析赵德发小说的创作特点。他的小说详尽描写了沂蒙山区的地方风俗和生产生活习俗。同时对家乡流传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民间歌谣加以重新表现,为作品增添了妖娆多姿的乡土气息和一股神秘气息,独具别样的艺术魅力。同时他试图用自己的语言来建构一个属于这一方百姓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作家对民间的回归与眷恋。   结语:对全文的主要观点、主张进行总结。对赵德发小说的创作意义进行了总结。
其他文献
篇章连接标记是一个以篇章连接功能为核心的语用功能范畴,具有显现和构建篇章连贯的功能,在语法层次上具体表现为连词、连接性的副词、介词、固定短语等词类和结构。本文首次对
影像存在是以视觉呈现和图像显示为主体,声画一体的拟真的动态的声画系统。它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呈现,更是指由现代传媒建构的,综合触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经由联觉和
20世纪50至70年代《红岩》因符合主流话语方式,成为可以合法存在的文本代表。它出版后即被改编成话剧、地方戏、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上个世纪90年代是继60年代又一个《红岩》改
在清代,“淮海”泛指扬州府八属与通州四邑,阮元编纂的《淮海英灵集》以及王豫、阮亨的《淮海英灵续集》是最为直观的证明。近年历史地理学者提出了“淮海文化圈”的概念,为这片
俞平伯是“五四”时期中国现代白话新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其新诗在思想意义与艺术形式方面都具有鲜明特色,是初期新诗中的典范之作。俞平伯的新诗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次贵
魏晋玄言诗和英国玄学派诗同称为玄诗,主要原因在于都和哲理相关。但是两类诗歌的哲理性质并不一样,由此导致两类诗歌在题材内容、创作手法与风格、价值及影响上各自不同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