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槽铜基底—单层石墨烯—液滴相互作用特性及液滴自驱动行为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微纳系统的快速发展,对于微纳器件的应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石墨烯在剥离和转移过程中与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特性,初步探索了水银液滴在凹槽铜基底-石墨烯复合表面内的自驱动行为。研究结果对基于石墨烯的纳米器件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纳米通道内定向传输流体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在单层石墨烯吸附和剥离铜基底的过程中,研究铜基底表面凹槽的尺寸特征对单层石墨烯的吸附作用,主要从石墨烯吸附基底和石墨烯剥离基底两个过程进行探究。研究结果显示:当石墨烯两端固定时,吸附过程中,保持铜基底表面凹槽的宽度为定值,随着石墨烯与基底之间的间距变小,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先增大后减小,且铜基底表面凹槽的深度变化对石墨烯与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较为明显,随着深度的变大,相互作用力先增大后减小;保持铜基底表面凹槽的深度为定值,改变凹槽的宽度,石墨烯与铜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受到二者之间接触面积的影响。石墨烯剥离基底过程中,石墨烯与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它们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达到临界值后作用力快速减小至消失。基于石墨烯在铜基底凹槽表面上的吸附行为,研究了石墨烯-铜基底结构对水银液滴的吸附行为,结果发现:对于石墨烯两端固定的情况,水银与石墨烯之间的势能远大于水银与铜基底之间的势能;保持凹槽宽度不变,水银液滴在凹槽铜基底-石墨烯复合表面内的吸附势能随凹槽深度的逐层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保持凹槽的深度不变,随着凹槽宽度的增大,水银液滴在复合表面内的吸附势能先增大后减小。当石墨烯为自由边界条件时,保持凹槽的宽度为定值,水银液滴在凹槽铜基底-石墨烯复合表面内的吸附势能随凹槽深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在石墨烯能够吸附到凹槽内而水银无法被吸附到凹槽内时水银液滴受到的吸附势能最小;当凹槽的深度保持不变,水银液滴受到的吸附势能随着凹槽宽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凹槽宽度大于水银液滴的直径时,水银液滴会吸附在通道的单侧,导致吸附势能减小。基于凹槽几何特征尺寸对水银液滴在凹槽铜基底-石墨烯复合表面的吸附作用规律的影响,设计了宽度梯度变化的凹槽铜基底-单层石墨烯纳米复合结构,研究了凹槽宽度梯度变化对水银液滴自驱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该复合结构对水银液滴的吸附势能在水银液滴的运动方向存在梯度差,使水银液滴能够在该复合表面内自发地运动。铜基底凹槽宽度梯度不同,使水银在凹槽梯度方向各处受到复合结构的吸附势能不同,因此水银液滴在复合表面内自驱动前进的距离也不同。本文对水银液滴自驱动过程的模拟结果显示,水银液滴在梯度凹槽-石墨烯复合基底上的运动方式为先加速后减速。其中,铜基底对液滴产生吸附作用,而单层石墨烯对液滴以排斥作用为主。复合基底对液滴作用的合力决定了液滴运动的方向。理论上对于液滴在梯度织构表面自驱动行为的认识,还需从液体表面张力和流-固界面相互作用能的角度继续探索。
其他文献
半导体材料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与前两代半导体材料相比,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有宽带隙,高击穿电场,高导热率,高电子饱和率和更高的耐辐射性,所以也被称为高温半导体材料和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代表,氮化镓(GaN)和氧化镓(GaO)基纳米结构被广泛应用于蓝光LED、紫外LED、光电探测器以及HEMT器件等。正因为其优良的性能和广泛的用途,GaN和GaO基的二维薄膜材料和镓铟合金纳米
所谓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主要教学方式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包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其特质是:(1)跨学科性。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课程,各门学科
Ⅶ型分泌系统(T7SS)是近年来发现的分泌系统,分泌两种胞外蛋白,EsxA基因编码的ESAT6蛋白和EsxB基因编码的CFP-10蛋白。分泌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促进细菌从巨噬细胞吞噬体逃
抗生素菌渣作为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具有产量大、危害大、难处理等特点。如何将抗生素菌渣安全合理又经济的处理处置,是目前制约抗生素制药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土霉素菌渣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菌渣中土霉素残留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土霉素菌渣的特点,开展利用碱/热法、碱/超声法和碱/高压均质法等物化方法强化消除菌渣中土霉素残留的试验研究,为土霉素菌渣无害化处理处置提供技术参考。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
<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由于体内乙肝病毒的不断复制和免疫反应,造成肝细胞的炎症破坏和肝组织纤维化,最终可导致肝硬化、肝癌。抗病毒治疗是治疗乙肝病毒所致肝脏慢性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