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处于公共危机的突发和高发期,各种突发公共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刺激着中国公众的神经末梢,其解决程度直接影响着中国政府的威信力,考验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因此,中国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重大挑战和严峻考验。本文通过对网络治理视角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研究为切入点,在对当前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现状以及形成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旨在探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以增强我国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预判力和风险对抗力,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在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理论与网络化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应用文献资料分析法、理论实际相结合以及定性分析法,重点分析我国现有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同时提出了在网络治理理论指导下解决公共危机预警问题的若干策略。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依据、学术价值、应用价值、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本选题的创新之处,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具体从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与网络治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出发,论述了网路治理的内涵和策略,指出新型网络治理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动态性、专业化同多元合作相结合。其次,信任、合作是公共治理的实现机制。再次,坚持政府在网络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理论进行了论述。其次,本文对于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从2003来非典以来,经历了汶川地震的特大危机事件,我国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现阶段,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并不是很完善,对于严重的公共危机事件起不到应有的预警作用。在公共危机全球化、常态化、复杂化、危机管理国际化的情况下,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理人和集中行使者,在危机预警工作中负有很大的责任。再次,本文论述了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网络治理视角下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问题的成因。具体包括:1.缺乏与其他社会主体及其他国际组织合作治理。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管理体系,现阶段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社会的参与度较低。2.预警体系不能网络化,导致各自为战,效率低下。当信息到达相关政府部门后,又要下达给下属相关部门,直接导致了各自为战,预警体系效率低下。3.信息不能网络化,导致信息滞后信息具有时效性,过了期限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信息。对危机预警信息来讲,时效性更为关键。4.政策网络不健全。本森(Benson)认为“政策网络是一个复杂但资源相互依赖的组织集群”。5.危机预警机制管理主体单一性。6.公共危机预警体系不完善。7.官民互动缺失。8.信息公开透明在危机预警中的缺位等问题。最后,本文对于这些问题文章接下来指出网络治理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专门化、创新型、速度与灵活和极具影响力等四个方面。最后为完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在网络治理的视角下提出了八项策略:1.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形成网络化制度体。2.建立网络化的信息公开系统和危机监测系统。3.确立以“4E”为取向的价值体系。4.改变信息收集与传递渠道。5.发展多元主体,形成网络预警。6.多渠道、宽网络提供资源保障及社会资本。7.整合行政组织,优化危机预警网络体系。8.建立动态协调网络体系,促进科学预警机制。总之,从实践上来看,我国现有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已具有向多元化、层次化、系统化、动态协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信息公开透明度偏低、人治观念依然存在、缺乏科学问责制、公共危机预警体系不完善、公共危机预警体系运作并不系统、条块分割突显、动态化协调和机动化调度难以实现、缺乏危机管理方面的相关立法等原因,导致了目前我国有保障无体系、有体系无网络的现实困境。因此,我国在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只会忙于“急来保救”而不能从根本上做好公共危机的预警,更不利于我国公共危机问题的防范和根本解决。文章将根据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现状,在学术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把我国公共危机管理预警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置于网络治理的视角下全面系统的考察和分析,从而试图找到一些增强我国公共危机预警能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探索有效的途径、提高我国公共危机问题的预防和处理能力,使我国的危机危机预警机制更加全面化、系统化、立体化,从而进一步通过网络化的治理减少我国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