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态智慧论——《道德经》生存思想的当代解读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haiwz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担忧和共同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实质上是人的文化即主客二分的世界观、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和崇尚物欲主义的消费观及现代生产方式出现了问题。因此,对环境问题的文化根源(包括思想根源)进行反省就成为当今环境治理当中的重要任务。与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与生态危机的深刻文化反思相一致的,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哲学的“生态意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老子作为道家的开拓者及代表,其思想中所蕴涵的“生态智慧”正在被人们所挖掘和弘扬。老子以“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体,以“道法自然”作为“道”之运行法则,从而构筑了一个“道”化生和统领宇宙万物之宏大体系。老子之学,其立论的出发点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终极眷注,因而老子之学也是“救世之学”,其最终依归和落脚于人与社会,落实于修身和治国两大现实主题上。但与儒家不同的是,老子是通过“道”,从而把人与天地万物构成为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确同一性整体即一种自然主义的理路来使之实现。在其现实维度上,老子以宇宙视野来反观人和社会之现状,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齐一,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因而人之生存实践就有了“法自然”,即“弃智弃圣”、“少私寡欲”“处弱守雌”等。道之大德在于道化生万物,宇宙阴阳之交变,造就了宇宙万物之“德”。人的生存之本就在于“悟道”即真正地复归于“无”之境地,此时,就有了人之“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之境。老子之思维方式及基本精神无疑是今天环境问题治理当中之所求。
其他文献
1959年英国学者查里斯·帕西·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了《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争论。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指的是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和自然科学家的
对于儒学在当今世界的地位问题,学者们从五四时期就开始积极探讨,而对于儒学发展前景的问题,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儒学第三期发展”问题最初由牟宗三正式提出,但对这一理
问题是哲学的中心,创新是哲学的灵魂。创新蕴涵在对问题的阐释之中,而作出新的阐释需要在各个研究领域间展开广泛的对话和沟通。本文秉承对话与阐释的精神,围绕常识心理观的问题
在总结国内外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借鉴了关键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及信息系统平台中的作用,分析了近场通信(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术在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