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Ⅴ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及物性研究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Ⅲ-V族化合物带隙跨度很大,其中InN的带隙为0.7eV,而AlN的带隙却高达6.28eV,以InP和AlN为代表的Ⅲ-V族半导体由于具有优良的光电性质,在实验和实际制备上具有很大的潜力。InP为闪锌矿结构,禁带宽度为1.34 eV,AlN具有两种结构:一种是纤锌矿结构,其带隙为6.20eV;另一种为闪锌矿结构,其带隙为5.11eV,本文重点考虑纤锌矿结构AlN。对InP和AlN材料进行掺杂具有转变成半金属材料的可能性,本论文将以InP和AlN为基材料,采用Wien2k软件计算模拟,运用Origin8.0软件分析画图。  首先,构建2×2×2的InP超晶胞结构,在此基础上用过渡金属Fe进行掺杂,接着比较Cr、Mn掺杂InP超晶胞结构研究其光电性质。研究结果表明:与本征态相比,掺杂Fe原子InP超晶胞结构出现磁性,费米能级形成电子态占据,从价带跃迁至导带的电子数增多引起导电性增强;特别是当X掺杂量增大时,光学吸收边在低能级区域增大,各峰值向较低能量方向侧移。而掺杂Cr、Mn之后,带隙同样减少,这主要是由于Cr3d、Mn3d和O2p态之间的强烈耦合在费米能级附近的导带底引入杂质能级产生的。比较掺杂Cr、Mn、Fe带隙逐渐变小且都比本征态小,导电性增强。能量损失谱、反射谱、消光系数等光学光谱均向低能方面侧移。  同时,构建3×3×1AlN纳米面模型为了更好的研究同类Ⅲ-V族化合物的光电性质。首先进行Co原子掺杂,接着用非金属C进行掺杂,之后进行Co、C共掺来研究AlN纳米面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自旋向下的电子在费米面附近出现了一个1.7eV的带隙,同时自旋向上的电子跨过了费米面,整体呈现金属性,增强了导电能力。在光学性质方面,掺杂Co后材料光电性质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改变更加明显,吸收谱展宽、在紫外-可见光区域反射率、折射率的升高;掺杂C原子后AlN材料费米能级附近出现自旋向下的电子态,金属性增强。在光学性质方面,掺杂C原子AlN的光学性质整体都有所提高,向低能方向发生移动,在紫外区域的整体值都高于本征态;Co、C原子共同掺杂AlN后材料表现出半金属特性。光学性质较本征AlN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改变更加明显,本征AlN可见光区域光学性质很弱,共掺之后吸收系数、反射率和折射率较本征AlN有很高提升。
其他文献
集成光路是高度集成化的光学系统,将微型光源、光开关、分支器、定向耦合器、调制器和微型探测器等元件整合到同一块光学芯片上,以实现光信号的收发、传输和处理。相比于传统的
双目立体视觉是计算机视觉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种由两幅图像获取物体三维几何信息的测量方法。它通过使用不同位置的两台摄像机拍摄同一场景,并利用成像几何原理计算图像像
学位
AlGaN基半导体是目前短波长光电器件中最重要的材料,以其为基础研发的深紫外LED和LD在照明、杀菌、环保以及军事上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市场前景。由于纤锌矿结构的Al
食用油安全检测是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检测体系涉及到油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油品的色谱、核磁共振信号及光谱信息等,并未涉及油品的色散特性,掌握更多油品的信息,为油品检测的准确性提供基础依据。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无论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还是其他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探索与研究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在光学成像系统中,大部分光学元件和生物组织等样品都具有色散特性,会导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