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扶贫开发中的生态隐忧——以湖南省古丈县田家洞为例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shan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武陵山区的扶贫已经拉开序幕,然而在扶贫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所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强调科学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将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入手,以湖南省古丈县田家洞村为例,讨论当地的水资源、植被和产业结构与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研究作为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体的传统生计与当地生态环境的高度适应性,以此来反思此前该地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利弊得失。  田家洞土家族传统生计的特征是畜牧业与经济林发展并重,辅以少量的旱地粮食作物生产。这种传统生计很好地适应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异性,畜牧业和经济林的发展充分地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有极好的扶贫功效,更重要的是它无需消耗当地本就不多的水资源,有利于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的扶贫政策,忽视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特异性,偏离了当地土家族人的传统生计,抛弃了当地固有的产业优势,不恰当地进行扶贫,对环境造成了伤害,也没有达到扶贫的效果。  从植被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出:在汉族文化与土家族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土家族文化是被动接受影响的一方。正是这种文化上的态势,土家族原有的文化往往是被忽略的一方,其合理性也在汉族文化的辗压之下失去原有的地位。不管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推广水稻种植,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面积种植马尾松,抑或是当下推行的烟叶种植,造成的植被变迁,看似是植被格局的转换,实际上是土家族文化的没落带来的副产品,是我们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忽视土家族原有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当地缺水的状况虽然是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更为重要的是人为造成的。当初为了扶贫,政府不遗余力,投入巨资,如接龙渠工程耗资超过千万,然而到了干旱时节,缺水仍然不可避免。前一阶段的扶贫中,我们想把山地改为可耕的水田的初衷并没有实现,荒芜的水田逐渐变成了烟叶地,原本相对肥沃的山洼低地长的却是玉米。通过修渠种植水稻,通过水稻把田家洞改造成鱼米之乡,这是当初扶贫时的逻辑,也正是这个逻辑如今成了当地发家致富的障碍。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耗光了当地人的精力和财力,包括宝贵的时间,已经修成的水渠没有把当地变成鱼米之乡,反而大大增加了水源的蒸发面积,缺水的矛盾更加突出。  通过田家洞的扶贫,我们可以知道:要想消除扶贫开发中的生态隐忧,我们可以采取的策略之一就是走生态扶贫的道路。要走生态扶贫的道路,首先必须审查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发现其特异性,以保障我们的扶贫行为更有针对性,以保障我们的扶贫行为不致脱离当地实际。其次,要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尊重当地人的文化习惯,让当地人尽可能地从事他们擅长的事情。文化是有惯性的,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已有的文化习惯,那么我们的扶贫将会易于接受,将会节约成本,还能够减少阻力。再次,要充分地重视当地传统生计中的合理成分,并加以有效利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有效地维护生态安全。最后,生态扶贫应当是一种综合的扶贫办法,我们提倡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但是在采用和引进科学技术前必须做好充分的调查与评估,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监测与反思,对于外来物种的引入更是要慎之又慎。总之,在消除扶贫开发这个问题上,我们能够采取的策略之一就是生态扶贫,所要走的道路是生态扶贫的道路,生态安全应当是扶贫开发活动的底线之一,任何破坏生态安全的扶贫开发都不是生态扶贫,更不可能是成功的扶贫。
其他文献
广州地铁以往的轨道交通公务电话系统采用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线路利用率低,业务单一,越来越不能适应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公务电话系统采用软交换设备组网,在新线路控
在戏曲的发展过程中,戏曲的剧本与戏曲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新时期,编剧的萎缩造成了“剧本荒”的局面形成.另一方面,编剧体制与院团企业之间难以达到平衡,观众的要求发生改变,
该文以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月湖村撒尼人(彝族在云南的一个支系)为例,讨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与其青少年儿童的社会化的具体进行过程.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生活工作的热潮,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这一群体也自然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重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交往也越来越多.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承担着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职责.基于此,本文从高职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的意义出发,探讨
2006年,国家发改委批准甘肃省九甸峡水利枢纽和引洮供水工程立项开工。该项目水利枢纽水库的淹没区涉及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3县7乡23个行政村的1001农户,4382人,其中藏族296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该文将曼龙村置于一个大的现代社会背景中,分析传统傣族曼龙村寨在现代旅游空间中的遭遇,涉及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以及传统在旅游空间中的被运用和操作,从而进一步探讨了传统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随着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逐渐实现一体化.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西方文化逐渐融入以及渗透到社会当中,逐渐产生各种英语文学作品,同时这些文学作品都比较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