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加味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进行临床研究,从临床疗效评价、量表测评以及临床检测手段判断其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遵循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均为30人,对照组予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即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加味。分别治疗1个疗程(14天)。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各证候的积分、经颅多普勒(TCD)椎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与血管搏动指数(PI)、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HI-S)及眩晕评定量表(DARS)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结果:1.经过统计分析得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合并疾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的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HI-S)、眩晕评定量表(DARS)、中医单项证候评分及经颅多普勒(TCD)的血流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经治疗后DHI-S量表及DARS量表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流速(Vm)较治疗前均提高(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PI)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3.治疗组在治疗后眩晕、头重昏蒙、纳少便溏、畏寒肢冷、肢体困重、胸闷恶心、呕吐痰涎、腹痛绵绵、嗜睡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在眩晕、头重昏蒙症状上有所改善(P<0.01),但效果低于治疗组(P<0.01),其余症状未见明显改善(P>0.05)。4.经治疗后,对两组中医证候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5.在安全指标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如肝功、肾功、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均未见异常。结论:吴茱萸汤合二陈汤加味结合西医基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脾虚痰湿型)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对DHI-S量表及DARS量表评分均有明显的降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Vm、PI均有改善,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