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忆”在西方哲学、美学史上被历代大家(柏拉图、黑格尔、叔本华、海德格尔等)反复论说过,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回忆与存在有特殊而深刻的关系,可发生多种或浅或深的关联。本文选取了一位极为典型的现代作家——普鲁斯特(MarcclProust)为例,来考察回忆与存在的关系。普鲁斯特将审美回忆中的“心理对间”与通常的“物理时间”区分开,又把记忆分成“自主记忆”和“非自主记忆”,他还擅长以通感方式体验事物,他的许多非自主记忆都被通感体验唤醒。通过以上诸种努力:进入心理世界、记录个人的非自主记忆、创建各种独特的通感关系……普鲁斯特摆脱“集体记忆”的笼罩,从自己对世界的亲身体验提炼出种种“个人真理”,书写出一部“自己的历史”。它使个人的存在得到印证与留存,在时间中刻下不可磨灭的个性之痕,从而帮助生命战胜时间、得以永恒。这部历史不仅是普鲁斯特个人的精神传记,而且启示后人向现世生活里寻找个人之存在真理,从审美回忆中升华生命的独特意义。《追忆似水年华》展示了回忆与现代生存的种种关系,探索了如何通过审美、发挥心理能量去超越日常生活、提升生命质量和创造存在意义。小说表现了生命在时间中的幻灭与衰变,却又于物质生命衰朽之际展示了精神获得拯救的希望。普鲁斯特作品表明:在现代,必须发挥个人心理能量超越现实束缚,从现世、感性体验上升到精神感悟,通过艺术之道、审美之道获得存在意义;没有恒定不变的真理,每个人的生存意义须经由自己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去寻获。普鲁斯特的局限性在于:生活体验不够丰富,题材单薄狭窄。由于后半生囿于病榻无力开拓新的生活空间,其“回忆”是处于静止状态中的审关者对过去经验的过分细致的反刍,有夸大体验和过于繁复之嫌,也有审美趣味偏于纤巧、婉约之局限。普鲁斯特的回忆基本解决了“审美与时间”的问题,但对“审美与空间”问题较少涉及,其社会含蕴和审美视野均不够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