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图像具有历史相貌遗存的本质属性。图像中的舞姿造型成为舞蹈历史研究中有形的文献资料,中国历代舞姿造型一般以图像的形式存在,舞姿的形态变化反映着舞蹈文化的流播状况。论文将中国舞姿造型作为研究对象,以汇集了中国考古中关于舞蹈文物图像的《中国舞蹈文物图典》为依据,运用图像学理论探寻中国舞姿造型的传承与发展脉络,同时为舞蹈史学研究提供图像阐释理论借鉴和应用的方法。“前图像志”是图像学研究中关于图像阐释方法的最前置概念,学理源自美国德裔犹太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的《图像学研究》中所提出的图像阐释“三层次”理论,即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和图像阐释,前图像志描述是第一个层次,说明审视图像前人脑中已占有的图像概念,它是图像阐释的基础。《中国舞蹈文物图典》汇集了中国考古中关于舞蹈的文物图像,书籍从器物和历史的二个维度对图像进行排序,先以器物类型分列舞蹈图像,再以历史顺序安排图像位置,有形而有序地完整体现中国舞蹈的图像群。从不同器物上的舞蹈图像和历代舞姿的造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舞蹈的肢体形塑过程,再从典型舞姿所具有的相似性或共性形态中抽象为“S形”、“C半月式”和“/斜塔式”三种中国舞姿的肢体符号。“S形”是这三种符号的完型,而“/斜塔式”是舞姿动态的开端,“C半月式”是二者的中间段,从舞姿历史发展的角度可以看到“/斜塔式”-“C半月式”-“S形”中国舞蹈舞姿形态的演绎过程,由此而构成了有图像形态的完整中国舞姿造型发展脉络,《中国舞蹈文物图典》成为我们审视中国舞蹈不仅在舞蹈图的静态上,还在舞蹈动态上前图像志描述的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