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戈氏岩鹀(Emberiza godlewskii),属雀形目(Passeriformes),鹀科(Emberizidae),鹀属(Emberiza)。由于此种原属于灰眉岩鹀,所以是鹀属中较有争议的一个种,在全世界分布有六个亚种,除甘青亚种有少量分布于俄罗斯和蒙古外,其余均在我国。我们采用三个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细胞色素氧化酶I(Cytochrome oxidase I,COI)和控制区(control region,CR)以及两个核基因:?-纤维蛋白原基因(beta-fibrinogen intron 5,FIB),肌肉特异性激酶基因(Muscle-specific kinase intron,MUSK)序列作为分子标记,拟解决以下问题:(1)通过构建系统发生树和Network网络图,确定戈氏岩鹀种内分子系统地理结构;(2)通过检测戈氏岩鹀主要支系之间的遗传分化情况,计算种群历史动态和分歧时间;(3)第三纪晚期至第四纪青藏高原的隆升、冰期间冰期冷暖气候交替和由此引发的环境演变对戈氏岩鹀亚种分化和种群系统地理结构格局的作用及影响;(4)通过检测戈氏岩鹀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主要支系的单倍型聚类图,推测主要支系的起源和扩散路线。本研究对采自全国26个样点,涵盖戈氏岩鹀6个亚种的215个样本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戈氏岩鹀出现深层次的南北支系分化,其中北支包含了新疆亚种、甘青亚种、华北亚种,而南支包含了青藏亚种、四川亚种、西南亚种。南北两支的分界线恰好与古北区(Palaearctic)-中日区(Sino-Japanese realms)动物地理学界线相吻合。2、位于基因树上的南支或北支中,没有出现与地理亚种完全一致的亚支,说明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广泛的基因流。根据物种形成理论,推测其采用地形因素主导的邻域物种形成方式。其中灌丛生境、沟壑生境和干燥多岩的山坡,是戈氏岩鹀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的可信原因的。3、南北两支的最近共同祖先存在于约二百六十万年前,这与青藏高原剧烈隆升至2000米并形成稳定的东亚及南亚季风有密切关系。从错配分析和中性检验,均证实了南北群在历史上存在剧烈的种群扩散。4、依据主要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南北支系的单倍型聚类图,可得北方支系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种群,此祖先种群位于东大山/西营河(DDS/XYH)的祁连山以北的河西走廊地区,此后以此为中心,向西北方向扩散至和静/乌鲁木齐(HJ/UR)地区,向东方向先扩散至兰州/莲花山/六盘山/贺兰山(LAN/LHS/LPS/HLS)地区,后扩散至山西/河北/北京(SX/HB/BJ)的华北地区。南方支系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种群,此祖先种群位于德钦/得荣/丽江(DQ/DR/LJ)的横断山脉地区,此后以此为中心,向西先扩散到八宿(BS)地区,再到林芝(LZ)地区,再到拉萨/雄色(LS/XS)地区;向西北扩散到囊谦/昌都/芒康(NQ/CD/MK)地区;向东北扩散到松潘(SP)地区;向东南扩散到昆明/贵州/金钟山/猫耳山(KM/GZ/JZS/MLS)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