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麦,北欧五国之一,是一个仅有500多万人口的小国家。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家,却能以工业设计和电影运动而闻名于世界。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丹麦民族时常流露出独特的气质,追究简约的丹麦工业设计也在一定层面为电影美学带来影响。丹麦电影最高机构——丹麦电影协会每年会下发大额预算用来支持本国电影的制作。1995年著名的Dogma 95电影运动以不调和的立场提出一系列创作守则。基于Dogma95运动自身的局限性,2000年之后的丹麦电影在市场化和类型化的实践中有了新的成绩,其电影主题构成和形式风格也较之于Dogma95主张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是,丹麦电影始终没有停止对人本主义议题的探讨,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发人深省的故事片。同时,在技术上,手持摄影和自然主义风格也在21世纪的热门电影中屡有凸现,表明了丹麦民族审美的延续性。进入21世纪之后的丹麦电影在世界各大电影节频频获奖,受到各国电影界的高度认可。在本国,每年丹麦电影协会发布的年度故事片观影人次综合榜单上,国产电影可以打败好莱坞大片而位居榜首。本文的首章将分析2000-2016年丹麦国家政策对电影的扶持以及故事片类型化表现、系列电影和根据文学、历史事件、电视剧集改编的电影;第二章本文将从丹麦电影的主题和形式风格两个角度出发,去分析在经历了Dogma95电影运动之后,丹麦电影在主题和影像风格两方面的坚守和突破。第三章从地理环境对民族心理的影响、现代工业设计理念对电影主题和影像两方面的影响来探析丹麦故事片特色的地理因素和文化因素;最后一章,本文将对艺术领域和商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导演进行个案分析。通过研究本文,我们将丹麦的地理环境、举世闻名的工业设计艺术和风格独特的电影艺术联系起来考量,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丹麦电影对人性主题的一贯坚持和对纪实影像风格的执着。另一方面,本文也将Dogma95电影运动之后丹麦故事片在风格上和市场上的双重变化加以考察,发现21世纪后的丹麦电影在大众文化的大环境下,既保持了电影自身的艺术追求,又更适应大众的审美趣味,加速了自己的类型化、商业化发展,更加具备电影产业的时代性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