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煤燃烧过程未燃尽碳与NO_x排放协同优化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F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煤燃烧技术作为电厂拓宽煤源的重要手段,已在我国电站锅炉中广泛运用。然而,混煤燃烧技术运用不合理则会造成燃烧效率低、污染物排放超标等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了不同混煤方式下的未燃尽碳量和NOx排放特性,以期获得混煤燃烧过程中未燃尽与NOx排放的协同优化策略。本文设计了2种用于混煤燃烧研究的试验炉,以试验炉为对象开展混煤燃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未燃尽碳,采用炉内掺烧方式、针对低挥发分煤进行配风方式的优化、延长低挥发分煤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均能有效提高混煤的燃尽率,降低未燃尽碳;(2)对于NOx排放,采用炉内掺烧方式时,高挥发分煤析出的挥发分物质中包含大量中间产物HCN,其配合还原性气氛能将高挥发分煤在着火阶段生成的部分NOx还原。此外,试验炉的试验验证表明了数值模拟结果可以很好的反应试验炉中的趋势。以一台660MW四角切圆电站锅炉为对象,开展了电站锅炉的混煤燃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未燃尽碳,该电站锅炉混煤燃烧运行时包括混煤方式在内的多方面因素对混煤的未燃尽碳均有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对低挥发分煤在炉内燃烧过程中的供O2状况。(2)对于NOx排放,将高挥发分煤由整个烟气流场的下游(上部燃烧器)喷入时能显著降低出口的NOx排放。同时满足上述优化条件的工况,即采用炉内掺烧方式配合合理的工况设置,相较采用炉外掺混方式的工况,能够在降低34%的飞灰含碳量的同时降低11%的出口NOx排放浓度,实现了未燃尽碳与NOx排放的协同优化。锅炉现场试验验证表明由本文的数值模拟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可靠的,可以为实际工业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钨废料制备微纳米碳化钨纤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取钨废料制备偏钨酸铵水溶液;(b)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微纳米聚丙烯腈原纤维;(c)将微纳米聚丙烯腈原纤维预氧化;(d)取偏钨酸铵水溶液浸渍经过预氧化的微纳米聚丙烯腈原纤维,制备偏钨酸铵/微纳米聚丙烯腈原纤维初级复合纤维;(e)将偏钨酸铵/微纳米聚丙烯腈原纤维初級复合纤维置于装有还原性气体的还原炉中碳化,制备微纳米碳化钨纤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已大幅提升,但是以给排水系统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相对滞后,90%的农村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不仅给村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也对流经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和医院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必须适应医院管理现代化的要求,文章剖析了当前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院院在规范医院档案管理方面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技术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工
从测绘科学新特点入手,对土木专业测量学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影响科学家科学革命观的首要因素是科学家们的专业实践以及对其领域的认识,所以科学家是从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来认识自己贡献的革命性的:一是科学思想的重大重新组合,二是科学
有机物和无机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是评价水质生态风险的重要指标,但环境中的污染物基本都是以混合物的形式出现,因此只测定和评价单一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