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故事在不同文体传播中的形态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蛇传”故事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从传说的出现到今天的家喻户晓,流传八百多年仍经久不衰,相关文学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小说、曲艺、戏曲等诸多文体都搬演了白蛇传故事。本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体裁角度对“白蛇传”题材的重要作品进行分类讨论,研究不同文体的白蛇传故事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以及趣味取向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依据,其次对“白蛇传”故事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梳理,说明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正文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白蛇传故事基型的生成。这一部分主要论述白蛇传故事从萌芽到基型生成的发展过程,尤其是《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作为故事基型更是为以后白蛇传故事在小说、曲艺、戏曲中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小说中的白蛇传故事。小说作为案头文学,其受众多是读书人,此部分结合小说体裁的特点及读者的审美趣味,对“白蛇传”小说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趣味取向的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曲艺中的白蛇传故事。曲艺是口语、听觉艺术,根据自身的体裁特点及听众的审美需求,曲艺对白蛇传故事情节重新加工并加强了叙述性描写,刻画人物细致入微,趣味取向呈现出重视听众情感需求、故事情节偏向世俗化、追求声情并茂、语言通俗生动的特点。第四部分:戏曲中的白蛇传故事。戏曲是舞台的艺术,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将白蛇传故事生动直观地展示给观众。结合戏曲体裁的特点,“白蛇戏”通过划分不同的出目或场次来演绎白蛇传故事,并通过角色行当的设置、丰富的舞台表演动作等塑造人物形象,趣味取向上语言的本色当行、插科打诨的加入、身段表演的注重以及大团圆结局的设定都表现出美听、美观的特点,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其他文献
邪教总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邪教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大动荡或大转变的产物,直接是社会信仰危机的产物,是宗教文化大动荡的产物;邪教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社会危害性和曲折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而具体的提出人类解放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的思想,即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获得政治解放;无产阶级进行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全面的深刻的
政府官员大接访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次集中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但同时也反映出我国社会利益表达存在失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利益表达的权利不对等、利益表达的渠道不通畅、利益表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理论,其发展状态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社会主义运动在上个世纪后期严重受挫,导致马克思主义被挤出世界主流意识形态;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取得显著成功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相互碰撞和相互渗透加剧,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性和实效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意识形态领域内指导思想一元和多
有效数字知识点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中《误差和有效数字》一节的学生实验部分有简单介绍,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是很重视,平常应用起来也是模棱两可,然而大学实验对这
电子剂量计系统主要用于记录辐射工作人员γ外照射剂量,是电站实现人员剂量控制和辐射控制区出入控制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包括电子剂量计系统与辐射工作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