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对气候变暖、控制CO2排放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共同的挑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量迅速增加。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家庭能源消耗的比重将上升,最终会超过工业用能。作为社会终端消费的基本单元,家庭消费引起的碳排放越来越不容忽视,家庭碳排放水平决定着未来我国低碳发展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择以家庭消费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碳排放和碳减排。围绕消费水平差异下的家庭碳排放谱这一研究主题,论文提出了四个核心议题:一是,鉴于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点,城乡居民家庭碳排放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城乡居民家庭碳排放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二是,我国省际之间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家庭碳排放存在什么样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区的居民家庭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现什么样的关系?三是,不同收入群体家庭碳排放的差异有多大?导致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家庭碳排放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四是,从终端用途来看家庭碳排放结构呈现什么样的演变特征?以上核心议题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论文共分为八章对上述四个核心议题进行研究,前两章为理论基础部分,为后续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和分析框架。第三章到第七章为实证研究部分,其中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别从城乡、省际和不同收入群体三个层面研究消费水平差异的家庭碳排放谱;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从不同视角研究家庭碳减排策略。最后一章为全文的总结和展望。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城镇居民家庭碳排放以间接碳排放为主,而农村居民以直接碳排放为主。人口规模、人均能耗水平和城乡能耗结构差异因素一直在推动城、乡居民直接碳排放差距的扩大。人均消费水平在扩大城乡间接碳排放差异方面起到正效应作用,而人口规模和消费结构差异起着负效应作用。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家庭直接碳排放的减少,不利于家庭间接碳排放的减少。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居民消费商品(或服务)的碳排放强度,从而减少城镇化水平上升过程中居民消费增长导致的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2)我国家庭碳排放存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人均直接碳排放呈现“北部、东南高,中部、西南低”空间格局,人均间接碳排放总体呈现“东高,中部及东北地区次之、西低”空间格局。受气候条件、能源供应结构等因素影响,我国家庭用煤、用气、用油、用热、用电碳排放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我国各省家庭碳排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正相关性。用电、居住和食品消费是我国各地区家庭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发达省份居民家庭间接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居住、交通通信等发展型消费所诱发的碳排放,而欠发达省份居民家庭间接碳排放主要集中在食品、衣着等生存型消费所诱发的碳排放。(3)收入水平是造成不同群体家庭碳排放差异的主要原因。收入水平的上升,一方面带来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人们会更多的选择私家车出行,私家车出行产生的碳排放大幅增长是造成高收入家庭直接碳排放远高于低收入家庭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带来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逐步向交通通信、文教娱乐等高端消费转变,交通通信、居住和文教娱乐消费等诱发的碳排放迅速增加是造成高收入家庭间接碳排放远高于低收入家庭的主要原因。(4)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上海城镇居民家庭能耗的主体部分已经从以炊事热水为主的居住能耗转向私家车出行的交通能耗。尽管目前上海城镇居民家庭居住能耗远低于发达国家,但要避免城镇居民效仿西方生活方式带来的高能耗锁定。研究还发现,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城镇居民家庭碳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家庭用电一直是家庭碳排放最大的部分,用电产生的碳排放占到家庭碳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从终端用途碳排放结构演变看,私家车出行产生的碳排放量增长最快,而家用电器产生的碳排放是家庭碳排放最大的部分。(5)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家庭直接碳排放谱呈现出“传统能源碳排放量迅速下降、私家车碳排放量迅速增加”的变化特征;家庭间接碳排放谱呈现出“生存性消费(如食品)碳排放比重下降、发展性消费(如交通通信、文教娱乐)碳排放比重上升”的变化特征。国家在政策制定上应该加大引导居民合理的消费理念,避免奢侈性消费和过度消费倾向,可以借鉴居民阶梯电价、阶梯水价制度,适时推出阶梯家庭碳税制度,以保障居民家庭基本生存碳消费、并体现改善和提高居民家庭生活质量的发展性碳消费以及遏制居民家庭奢侈性碳消费。本研究的主要贡献为:(1)论文基于家庭消费视角,借鉴社会学中“谱”的概念,将其引入到家庭碳排放研究中,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差异显著等特征,分别从城乡、省际和不同收入群体三个层面完整地探讨了消费水平差异下的家庭碳排放谱,弥补了学术界对家庭消费领域碳排放关注的不足,充实了我国关于家庭消费碳排放问题的研究。(2)构建了家庭终端用途碳排放的分析方法。论文通过建立HTCM模型,将家庭用能行为与家庭碳排放结合起来,有助于居民清晰认识冬季取暖、炊事、家用电器、私家车出行等哪些终端用能对家庭碳排放的贡献最大,明确家庭碳减排的重点从而更有针对性降低碳排放,为居民建立低碳生活模式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