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气象条件是农业病虫草害的关键影响因素,气候因素的变化影响着病虫草害的发生及其危害程度。病虫草害的发生时间、危害程度则直接决定了相应农药的施用时间、施用量。在农药的销售过程中,气象因素的变化及其导致的病虫害的波动决定了农药销售的区域变化和销售量的峰谷时间波动。本论文根据农业气象要素与农业病虫草害发生发展的关系,通过大田试验对农药防效、气候因素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且根据某公司在安徽省近年来25%11吡蚜酮、40%稻瘟灵、41%草甘膦等常用农药的销售情况,研究了气候因素对主要常用农药施用与销售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25%吡蚜酮EC的200、400、800倍液浸种,研究吡蚜酮EC浸种对灰飞虱成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0、400、800倍液25%1-比蚜酮EC浸种对秧田期灰飞虱成虫的防效分别为16.58%~71.91%、0~72.32%、3.13%~68.52%,25%吡蚜酮EC的200~400倍液浸种对灰飞虱成虫的防效较好,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药效发挥。在施药后2-4日药效发挥作用最为显著。2、利用4种浓度梯度的40%稻瘟灵EC和10%己唑醇乳油进行防治稻瘟病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40%稻瘟灵乳油防治稻瘟病防治效果显著,最优浓度为1200ml/hm2,超过该浓度反而会降低其药效。3、安徽地区7-8月份平均气温与水稻纹枯病发病率经相关性检验得出相关系数为0.593,通过子α=0.0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在相对湿度满足的条件下,7-8月份平均气温越高,纹枯病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病情越严重;气温条件满足,但相对湿度偏低的情况下,水稻纹枯病的发病比率则呈下降趋势。小麦赤霉病受气温与相对湿度共同作用的影响,4-5月份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越高,发病可能性越大、病情越严重,反之则发病可能性小,病情较轻。将4~5月平均气温与赤霉病发病比率作曲线拟合,得出方程:y=-0.001x3+0.2618x2-22.557x+660.63, R=0.72,通过α=0.05显著性检验;将4-5月平均相对湿度与赤霉病发病比率作曲线拟合,得出方程:y=0.0121x3-3.1801x2+277.7x-7971.1, R=0.80,通过α=0.01显著性检验,说明赤霉病发病与4~5月份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4、依据农药销售公司在安徽省的杀虫剂销售情况,呋喃丹的销量最高,2月-4月为销售高峰期;杀菌剂中苯甲·丙环唑所占杀菌剂总销售量的比重最大,3月和6月-8月为销售高峰;除草剂是使用量最大的化学农药,草甘膦所占除草剂总销售量的比重最大,2月-5月为草甘膦销售高峰。农药销量总体呈连年上升趋势,农药需求量不断增大。5、根据本文基于区域气候变化对地区间农药销售影响的分析,发现在安徽省范围内,水稻纹枯病病害发生始见期自南向北顺次延迟,农药销售也是南部提早进入热销期。农药销售部门应结合当年气候条件信息与农业部门病虫害灾情预报,提前做好商品的调度与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