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痤疮皮损消退后,常遗留红斑、色素沉着或者瘢痕,消退时间较长,有损面部皮肤美观,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通过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痤疮病史等资料,初步探讨痤疮后遗症患者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以期为痤疮后遗症的预防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对2021年2月-2022年2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231例痤疮后遗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一般情况、痤疮病史、痤疮后遗留皮损记录及中医证型等资料。先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再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痤疮后遗皮损:231例痤疮后遗症患者中遗留痤疮后红斑、色素沉着217例(93.9%)、萎缩性瘢痕127例(55%)、增生性瘢痕55例(23.8%)。红斑、色素沉着分布在颊部、下颌部、颏部、额部、颞部人数较多。红斑、色素沉着颜色为暗红色人数最多,淡褐色、鲜红色次之,经统计学分析,红斑、色素沉着颜色与患者Fitzpatrick皮肤日光反应性分型相关,Ⅱ型患者皮损多为淡红色、鲜红色,Ⅲ型患者暗红色最多,鲜红色次之,Ⅳ型患者暗红色最多,淡褐色次之,遗留深褐色皮损者多为Ⅳ型。217例患者中遗留的红斑、色素沉着数量为31以上人数最多,经交叉表卡方检验,皮损数量为0-10、11-30的患者均为女性多于男性,31以上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红斑、色素沉着病程分布于0.1年-6年,病程中位数及四分位数为1(0.5,3)。萎缩性瘢痕好发于颊部、颞部,增生性瘢痕好发于下颌部、前胸、后背,男性患者萎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遗留时间及ECCA权重评分大于女性。2.中医证型分布:经统计,231例痤疮后遗症患者中脾胃湿热证患者人数最多,其次为痰瘀凝结证、气滞血瘀证、冲任失调证,肺经风热证及肝肾不足证患者较少。痤疮后遗皮损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痤疮后遗留红斑、色沉的患者脾胃湿热证最多;痤疮后遗留萎缩性瘢痕的患者脾胃湿热证、痰瘀凝结证最多;痤疮后遗留增生性瘢痕的患者痰瘀凝结证最多,脾胃湿热证次之,其余证型均较少。3.性别:231例患者中男性94人,女性137人,男女比例约为1:1.457,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经交叉表卡方检验,男女痤疮后遗皮损种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遗留红斑、色素沉着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萎缩性瘢痕和增生性瘢痕均以男性居多。男女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显著,痰瘀凝结证男性多于女性,其他证型均是女性多于男性。4.年龄:本次调查的痤疮后遗症患者年龄分布于16岁-37岁,年龄中位数及四分位数为24(21,26),男性年龄中位数及四分位数为22(20,25),女性年龄中位数及四分位数为25(23,27.5),经检验不同性别的痤疮后遗症患者年龄存在差异。患者年龄分布在20~30岁之间人数最多。10-20岁、20-30岁年龄段患者脾胃湿热证最多,30-40岁年龄段气滞血瘀证最多。5.BMI:本次调查中,正常体重人数最多,共162人,占70.1%,偏低体重占9.1%,肥胖前期占16.5%,肥胖占4.3%。痤疮后遗留红斑色沉的患者偏低体重者多于肥胖者,痤疮后遗留萎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的患者肥胖者多于偏低体重者。经检验,不同身体质量指数的痤疮后遗症患者在中医证型分布上的差异显著,偏低体重、正常体重的患者脾胃湿热证最多,肥胖前期及肥胖患者痰瘀凝结证人数较多。6.入睡时间:经统计,73.6%的痤疮后遗症患者经常23点以后入睡,痤疮后遗症患者是否经常熬夜后遗皮损种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是否经常熬夜中医证型的差别不显著,均为脾胃湿热证最多。7.饮食偏好:患者根据平时饮食喜好进行多选,经多重响应分析结果显示,选择油腻类人数最多,共114人,占49.4%,其次辛辣类、甜食类、清淡类分别占45.0%、32.9%、23.8%。不同饮食偏好的痤疮后遗症患者中医证型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8.防晒:本次调查患者中不防晒人数最多,共112人,占48.5%;物理防护72人,占31.2%;防晒霜及防晒霜+物理防护人数较少,分别占8.7%、11.7%。不同防晒习惯的痤疮后遗症患者皮损种类无显著差异。不同防晒习惯的痤疮后遗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上的差异不显著。9.肤质:痤疮后遗症患者肤质为油性、混合性人数较多,中性肤质、干性肤质人数较少。不同肤质的痤疮后遗症患者在中医证型分布上的差异明显。油性肤质、混合性肤质患者均为脾胃湿热证最多;敏感性肤质患者以肺经风热证居多;中性肤质、干性肤质人数较少,分布在各证型的人数均较少。10.Fitzpatrick皮肤日光反应性分型:本次调查中Ⅲ型的患者最多,共129人,占总人数的55.8%,其次Ⅳ型的共98人,占42.4%,Ⅱ型的人数较少,占1.7%。痤疮后遗留红斑色沉、萎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的患者均为Ⅲ型、Ⅳ型较多,Ⅱ型较少。经检验,不同Fitzpatrick皮肤日光反应性分型痤疮后遗症患者在中医证型上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Ⅲ型、Ⅳ型患者均为脾胃湿热证最多,Ⅲ型肺经风热证多于肝肾不足证,Ⅳ型患者肝肾不足证多于肺经风热证,本次调查中Ⅱ型患者仅为肺经风热证。11.痤疮病程:本次统计患者痤疮病程分布于0.5年-14年,病程中位数及四分位数为5(3,7),经检验男女患者在病程分布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痤疮后遗留红斑、色沉的患者痤疮病程多数在5年以内,大多数痤疮后遗留萎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的患者痤疮病程超过5年,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检验,痤疮病程长短与中医证型分布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既往痤疮严重程度:经统计,42.0%患者既往痤疮皮损为Ⅳ级,33.8%为Ⅲ级,19.0%为Ⅱ级。既往痤疮严重程度在痤疮后遗皮损种类及中医证型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痤疮后遗留红斑、色沉的患者既往痤疮以中重度为主,中度多于重度。痤疮后遗留萎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的患者既往多为重度痤疮。Ⅰ级、Ⅱ级、Ⅲ级的患者均为脾胃湿热证最多,Ⅳ级的患者痰瘀凝结证最多,脾胃湿热证次之。13.既往痤疮皮损分布部位:231例患者中颊部出现痤疮皮损人数最多,共225人,其次下颌部>额部>颏部>颞部>后背>鼻部>前胸>颈部。经检验,既往痤疮皮损分布位置在中医证型分布上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4.挤压痤疮: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中90.5%的患者有挤压痤疮习惯,经交叉表卡方检验得出结论,痤疮患者是否有挤压痤疮习惯与中医证型分布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5.家族史:统计结果显示,48.5%的患者自诉有痤疮家族史。经交叉表卡方检验,有无痤疮家族史与痤疮后遗皮损种类及中医证型之间的差异性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痤疮后遗症好发于20-30岁,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但男性患者皮损严重程度大于女性。2.痤疮后遗留红斑、色素沉着颜色与Fitzpatrick皮肤日光反应性分型相关。3.红斑、色素沉着分布在颊部、下颌部、颏部、额部、颞部人数较多,萎缩性瘢痕好发于颊部、颞部,增生性瘢痕好发于下颌部、前胸、后背。4.痤疮后遗症中医证型占比大小依次为脾胃湿热证>痰瘀凝结证>气滞血瘀证>冲任失调证>肺经风热证>肝肾不足证。5.痤疮后遗症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BMI、防晒习惯、肤质类型、Fitzpatrick皮肤日光反应性分型、既往痤疮皮损分级相关。6.痤疮后遗皮损种类与性别、BMI、入睡时间、痤疮病程、既往痤疮皮损分级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