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拾遗》是一部人物纪录片,以山西省黎城县的红色文化作为背景,讲述了村民郭海波历时6年,背21具烈士遗骸回家的故事。人物纪录片的核心在人,本质在真实。如何展现真实、讲述真实、抵达真实,是人物纪录片创作过程中要着重处理和思考的核心问题。主人公郭海波一腔孤勇的真实信念深深震撼创作者,作为普通农民身上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发创作者展开创作行动。《拾遗》以郭海波捡拾骸骨的真实事件作为主体展开讲述,将父辈与八路军的真实历史故事作为背景,最终以人物对于红色文化的血脉传承、传播发扬作为情感升华和精神余韵,传达出真实人物的精神价值和当下力量。本文从导演创作角度出发,以抵达纪录片的“深度真实”所做出的创作实践为核心内容,结合相关理论和创作思考展开阐述。第一章,从题材的选择和初识拾骨人的震撼两方面阐述了创作者敲定选题的原因与对选题价值的思考;第二章,从人物呈现着手,结合人物形象的乡土味道,对纪录片中主人公郭海波的人物塑造方式加以详述;第三章以“虚构”真实的创作观念作为出发点,结合相关理论和创作实例,深入阐述创作者为抵达纪录片的“深度真实”而作出的诸多尝试,如对真实事件进行创造性重构,情景再现和搬演等创作方式;第四章,从创作之初即追寻朴素的影像美角度出发,阐述纪录片《拾遗》质朴美的镜语特色。创作者将所处的乡村环境特点与创作初期影像追求相结合,从本片的镜头呈现和声音特色两个方面展开阐述;最后一章,反思创作实践,对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喜悦与困顿失败与探索进行复盘,并对于存在的遗憾与不足进行总结。真实纪录影像的创作总是伴随着真人真事的感动、强烈的创作冲动、饱满的创作努力和些许的创作遗憾。但真实影像的纪录创作,将始终以它自身真善美的力量驱使创作者去寻找、去发现、去分享与传播更多的感动与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