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和簕欓(Z.avicenna(Lam.)DC.)的化学成分及竹叶椒镇痛抗炎活性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s5df45sd6546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椒属是芸香科分布最广的一属,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39种,14个变种。在我国民间,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被用于治疗腹痛、牙痛等;簕欓(Z avicenna)有活血止痛的功效。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镇痛药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非常普遍。文献研究显示花椒属植物中木脂素和生物碱类化合物有抗炎、镇痛方面的活性,因此从花椒属植物中寻找具有镇痛活性的新化合物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第一部分、植物化学研究用常规的柱层析(CC)、制备薄层层析(PTLC)、重结晶等手段对竹叶椒和簕欓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并用UV、IR、MS、1H-NMR、13C-NMR、DEPT、2D-NMR、CD等光谱手段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竹叶椒的根茎采集于广西南宁,从其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得到了4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41个。包括20个双四氢呋喃木脂素,4个三萜,2个甾体,5个异喹啉类和2个喹啉类生物碱,4个苯的衍生物,2个香豆素,1个脂肪酸和1个烷烃。其中armatumin (Ⅰ-5)和armatunine (Ⅰ-39)为新化合物。去-N-甲基-白屈菜红碱(I-7),isodecaline (Ⅰ-8),羽扇豆醇(I-13),pinoresinol-di-3,3-dimethylally lether (Ⅰ-19), N-nornitidine (Ⅰ-20), methylxanthoxylol (Ⅰ-22),5’-demethoxyepiexcelsin (Ⅰ-23),对羟基苯甲酸(Ⅰ-24), demethoxyaschantin (Ⅰ-25), epiaschantin (Ⅰ-29), piperitol (Ⅰ-30), pinoresinol-3,3-dimethylallylether (Ⅰ-31),6-acetonyldihydrochelery-thrine(Ⅰ-41),这13个化合物为首次分离,其中I-23和I-29为首次从芸香科中分离得到。簕欓的根茎采集于广西南宁,从其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到16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9个,它们分别是香豆素(avicennin,Ⅱ-1; Luvangetin,Ⅱ-8; Xanthoxyletin,Ⅱ-9)、甾体(β-谷甾醇,Ⅱ-2)、三萜(α-香树脂醇,Ⅱ-5;β-香树脂醇,Ⅱ-6;羽扇豆醇,Ⅱ-7)、生物碱(去-N-甲基-白屈菜红碱,Ⅱ-3)和苯的衍生物(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Ⅱ-4)。其中Ⅱ-2到Ⅱ-9,这8个化合物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第二部分、HPLC方法鉴定竹叶椒乙酸乙酯部位的主要成分流动相:乙腈—水。洗脱条件:0-20min,30%-50%乙腈;20-35min,50%乙腈;35-50min,50%-90%乙腈;50min-57min,90%乙腈。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33nm。乙酸乙酯部位主要的峰达到了基线分离,鉴定了其中8个主要色谱峰。它们分别是eudesmin, horsfieldin, (-)-fargesin, kobusin, sesamin, L-asarinin, planispine A和pinoresinol-di-3,3-dimethylallyl。第三部分、抗炎镇痛药理作用研究第一节、体内试验药理活性研究主要采用经典的动物行为学模型,包括醋酸扭体试验、福尔马林试验、热板法和二甲苯致炎法。选择民间长期使用、临床疗效确定的竹叶椒进行研究。对中草药竹叶椒进行活性跟踪,依次对其乙醇提取物,各个溶剂萃取部位,不同剂量的乙酸乙酯部位及其四个流份,以及部分单体化合物的镇痛和抗炎作用展开研究,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的结果:1)竹叶椒的乙醇粗提物在三种镇痛模型上都表现出了镇痛活性。尤其在醋酸扭体试验和福尔马林试验的第二相,所有被选择的剂量均表现出显著性。2)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显著的拮抗了竹叶椒粗提物对福尔马林第一相的镇痛作用,并对第二相也有一定的抑制性。3)在竹叶椒各个溶剂萃取部位镇痛活性筛选中,乙酸乙酯部位的镇痛作用最强(P<0.001),其它部位也表现出一定的镇痛作用(P<0.05);4)三种所选动物模型中,不同剂量(800,400,200,100mg/kg)的乙酸乙酯部位,均有很好的抗炎和镇痛活性。5)对乙酸乙酯的几个流份进行镇痛研究,随着极性增大其镇痛作用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相同剂量下,乙酸乙酯各个流份对小鼠扭体次数的抑制率要弱于总乙酸乙酯部位。6)在醋酸扭体动物试验中,芝麻素在80mg/kg,去-N-甲基-白屈菜红碱在20、40mg/kg时表现出显著的镇痛效果。在小鼠耳肿胀试验中,(-)-fargesin在80mg/kg、(-)-yangambin在30mg/kg时表现出显著的抗炎作用。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竹叶椒镇痛作用机制主要是抗炎镇痛作用,阿片受体也有部分的参与。2)竹叶椒的镇痛作用可能是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3)结合已有的文献,生物碱和木脂素类化合物可能是竹叶椒镇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木脂素类化合物是其抗炎作用主要活性成分。4)本研究得到了镇痛活性成分芝麻素和去-N-甲基-白屈菜红碱,以及抗炎活性成分(-)-fargesin和(-)-yangambin。在炎症发生时,巨噬细胞通过释放前炎性因子(TNF-α, IL-6),以及炎症介质(NO, PGE2)而积极参与炎症反应过程。TNF-α和IL-6是炎症中的关键因子,NO和PGE2的过度生成在炎性生理反应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中,采用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建立炎症模型,来研究竹叶椒的抗炎机制。主要得到以下主要的结果:1)芝麻素、L-细辛脂素、(-)-fargesin、pinoresinol-di-3,3-dimethylally lether、去-N-甲基-白屈菜红碱、木兰碱都对NO的生成在不同程度上有抑制作用。2)L-细辛脂素和木兰碱在100μM时对Raw64.7诱导的IL-6的产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芝麻素对LPS诱导的TNF-α的生成有抑制作用。4)芝麻素、L-细辛脂素、(-)-fargesin、pinoresinol-di-3,3-dimethylally lether、去-N-甲基-白屈菜红碱、木兰碱都在不同浓度上对PGE2的生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竹叶椒抗炎的机制涉及对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炎症介质(NO、PGE2)释放的抑制。今后我们将对分离得到的主要化合物(尤其是木质素和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制备。继续通过体内试验来筛选活性成分,并对主要活性成分通过体外试验进行机制研究。以上竹叶椒和筋模化学成分及竹叶椒药理活性的研究结果为花椒属植物的分类、鉴定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花椒属药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我在修订《史记屈原传疏证》时,多引用我的《楚辞通故》各文,但又多不能全部备录,而屈子生世业迹,从他的著作二十五篇,可作证明者极多,其深湛邃密,不是节采所能完备的,因之我
期刊
随着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发展,国家要求原油加工企业开发寻找廉价、高效、组成简单、稳定性好的脱硫剂,来满足国家对环保的要求。本文对目前市面上多种脱硫方法及改性活性炭在脱
本文综述了矿山的工程矿床、矿体分布及地质特征、矿产质量、矿产类型和化学成分等。通过市场现状分析结合矿床资源储量赋存特点及开采技术条件评价,具备了良好的开发利用前
钨矿石的使用价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下日渐凸显。钨矿石是现代工业发展以及高新技术进步的重要使用材料,在科学领域测量钨矿石成分的意义不言而喻。钨矿石拥有复杂的化学成
基于ABAQUS软件平台进行了地下管线-土体动力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建模与分析。模型中采用粘弹性人工边界来模拟无限域介质对计算区域的影响,利用等效荷载波动输入方法来实现斜入
苔藓植物在植物进化过程中介于藻类植物与蕨类植物之间,是一类代表着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高等植物类群,从形态学上可以分为苔纲、藓纲和角苔纲。在民间,苔藓植物被广泛用于治
研究目的:天然来源的雷公藤红素对NF-κB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明显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HDAC抑制剂SAHA已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但其单药治
冬凌草甲素为抗癌中药冬凌草中的主要抗癌活性成分,具有资源丰富、毒性低、药理活性强等优势,近年来吸引了广大药学工作者的注意。但目前对于该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活性方面
<正> 7月17日,浪潮-AMD信息技术教育高级培训中心在京成立,该中心由浪潮电脑公司、AMD公司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