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C-MYC、HIF-1α以及VEGF在MM患者体内的表达及意义目的:探讨初发、化疗后缓解、复发MM患者体内C-MYC、HIF-1α、VEGF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疗效提供新思路。方法:分别收集10例初发MM患者、10例治疗缓解MM患者、10例复发MM患者以及10例正常人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用RT-PCR检测不同组细胞中C-MYC以及HIF-1α的表达(读取CT值,利用2-ΔΔCT进行计算),并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用Western-Blot检测不同组细胞中C-MYC、HIF-1α及VEGF的表达(,以目的基因与内参照β-actin表达量的比值作为最终结果)。结果:C-MYC及HIF-1α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与正常人相比增高,且在初发组及复发组中的表达高于治疗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初发组与复发组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别;C-MYC与HIF-1α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877;C-MYC、HIF-1α及VEGF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表达增高,且三种蛋白在初发组及复发组中的表达高于治疗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人相比,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的C-MYC、HIF-1α及VEGF的表达异常升高,在治疗缓解MM患者中的表达低于初发MM患者及复发MM患者,且C-MYC与HIF-1α二者之间具有相关性。提示C-MYC与HIF-1α与MM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第二章U266细胞株中C-MYC及HIF-1α关系的研究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中C-MYC与HIF-1α的关系,以及C-MYC/HIF-1α对VEGF的影响,为临床治疗MM寻找新靶点。方法:用细胞转染技术分别将沉默C-MYC基因的荧光质粒、沉默HIF-1α基因的荧光质粒以及空白荧光质粒分别转染进入U266细胞株中,先用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转染效率,其次用RT-PCR技术检测不同组细胞中C-MYC与HIF-1α的表达(读取CT值,利用2-ΔΔCT进行计算);Western-Blot技术检测不同组细胞中C-MYC、HIF-1α及VEGF蛋白的表达,(以目的基因与内参照β-actin表达量的比值作为最终结果)。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沉默C-MYC基因后C-MYC、HIF-1α及VEGF的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默HIF-1α基因后HIF-1α及VEGF的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基因的表达无明显下降。结论:HIF-1α的表达依赖于C-MYC基因的调控,且VEGF的合成和分泌依赖于C-MYC/HIF-1α的调节,C-MYC/HIF-1α可能成为一个治疗MM的新靶点。第三章甲磺酸氟马替尼对U266细胞株中C-MYC、HIF-1α及VEGF的影响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氟马替尼对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中C-MYC、HIF-1α及VEGF作用。方法:采用RT-PCR检测甲磺酸氟马替尼(0、1、5、10umol/L)作用于U266细胞株8h、16h、24h后C-MYC及HIF-1α的表达情况(读取CT值,利用2-ΔΔCT进行计算);采用Western-blot进一步从蛋白水平检测甲磺酸氟马替尼(0、1、5、10umol/L)作用于人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株16h后C-MYC、HIF-1α及VEGF的表达情况(目的基因与内参照β-actin表达量的比值作为最终结果)结果:C-MYC基因及HIF-1α基因随着药物氟马替尼作用浓度增大,其表达逐渐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浓度的氟马替尼作用下,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逐渐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蛋白、HIF-1α蛋白及VEGF蛋白在甲磺酸氟马替尼作用相同时间时,随着药物作用浓度的增大,三者表达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氟马替尼可以降低U266细胞株中C-MYC、HIF-1α及VEGF的表达,呈时间-剂量依赖性,甲磺酸氟马替尼可能作为一种治疗MM的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