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典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诞生、存在、演变和发展。一般说来,“经典”一词有规范、典范、法则、范例、准则等含义,而内容上的原创性、主题上的宏远性和表达上的开放性构成了经典的内涵指向——“经典性”,并成为经典建构的基础与条件。纵观文化史,经典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经典化、去经典化、再经典化的循环往复。首先是文化原典的经典化。这个过程一般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实践经验的检验-惯习养成-“范式”的筛选-重新命名-团体认同-教育孵化-仪式确认①;其次,经典形成的各个阶段以及经典生存的维持都由各种复杂因素共同起作用,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发生变异,既有经典就有可能被解构;再次,经典被解构的同时,经典自身的“经典性”不会消失。直到社会再次变革或范式重组,各种因素重新构成此经典的建构条件时,原经典“解构物”又会重构为新的经典。在经典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经典一般都会重新生成意义并实现自身价值。一方面,作为用语言文字固定下来的“历史流传物”,经典的意义生成不仅要完成由文字符号向意义的转化,而且要经历一个由阐释主体、时代语境等共同起作用的意义选择过程。通过不同读者与文本的多次对话,达到多重视域融合,从而构成特定历史时期读者接受的时代效果。同时,不同的阐释主体在文化经典的价值系统中依据自身的“先见”、目的进行价值定位,通过合理的阐释实现经典的有效价值。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效果与价值实现构成了经典的“效果历史”。文化经典的建构与接受是历史与当代共有的问题。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传统经典被大众文化解构了、颠覆了。但其自身并没有被消解掉:传统经典的碎片已经辐射、渗透进大众文化,成为大众文化的价值核心之一。作为当代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传统经典担负着引领当代文化健康发展之重任。同时,经典也在消费文化的冲击中重塑自身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