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脓毒症(sepsis)和脓毒性休克是导致危重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脓毒症死亡的病人高达100 万以上,病死率高达40-60%。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是引起脓毒症的主要启动子。LPS 通过血浆LPS 结合蛋白(LBP)转运,与单核/巨噬细胞膜上的受体CD14 结合,形成LPS-CD14复合物后再与跨膜受体TLRs 结合,将外源信号转入胞内,导致单核/巨噬细胞活化,释放TNF-α、IL-6 等细胞因子,介导脓毒症的发生。在脓毒症患者中,LPS 的检出率、检出水平均与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封闭LPS 的活性是从源头上防治内毒素血症的关键。国内外针对内毒素血症的防治策略目前主要有抑制LPS 的合成、阻断LPS 与其受体的结合、阻断LPS 的胞内信号转导、抗细胞因子疗法、糖皮质激素治疗等措施,但均收效甚微。多粘菌素B(PMB)虽能有效中和LPS,但其严重的毒副作用又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其他抗菌抗LPS 蛋白,如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鲎抗内毒素因子及其衍化多肽和一些天然抗菌抗内毒素肽的研究大多处于实验阶段,至今仍无有效低毒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因此研制高亲和力、能中和细菌LPS,同时兼有杀菌活性的药物是当今世界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如何能从源头上封闭LPS 的生物活性、阻止和切断其所致一系列炎症性“瀑布”反应呢?据文献报道,美洲鲎和东方鲎的鲎抗内毒素因子(LALF 及TALF)在体外和动物体内具有显著的抗G-杆菌及中和LPS 活性。LALF 高亲和性地以剂量依赖方式结合LPS 并封闭其生物学活性,对脓毒症小鼠模型具有显著保护作用,能有效延长其生命,降低死亡率,抑制LPS 诱导的TNFα分泌,避免脏器损伤。进一步采用LALF 的抗菌抗LPS 活性功能区即第31-52 氨基酸残基序列的研究发现,不论是预防性或是治疗性给予LALF31-52,均可显著保护暴发性腹膜脓毒症模型小鼠,改善全身性的TNFα反应,减少器官损害,增加生存率。迄今的研究还证实,TALF 41-53 是结合LPS 的最小序列,TALF29-59具有与LPS 结合最大潜能。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能便捷获得大量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