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自身快速、准时、方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许多大中型城市将其作为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是由于车站功能结构复杂、环境封闭、高峰期客流较大且集中等原因,一旦在车站内发生突发事件,轨道车站疏散能力不一定能满足实际需要,将会给乘客疏散带来巨大困难。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浅层地下空间日趋紧张,轨道站的布设多采用深埋的布设方式,相较于浅埋车站,深埋车站乘客疏散路径长且单一,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不能满足安全疏散时间要求,其蕴藏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本文针对深埋车站在突发事件下的客流疏散问题展开研究。
首先,论文对相关概念和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应急突发事件的概念与特征,依据其特征对其分类;结合深埋轨道车站疏散特点,并从环境、设备、管理三方面对突发事件下的客流疏散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对比国内外应急疏散标准,分析总结现行规范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后续重新定义疏散时间标准奠定基础。
其次,分析了突发事件下的乘客疏散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本文依据站内人员的逃生决策行为机理,对行人的疏散过程进行分析,并依据站内人员社会责任的区别,分别研究乘客与工作人员在应急疏散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同时介绍了恐慌心理与从众心理的形成原因。
然后,对应急疏散场景下的社会力模型进行改进研究。通过对传统社会力模型的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入了行人感知范围、恐慌心理和信息传播机制分别对社会心理力、行人期望速度和自驱动力进行改进,并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与验证。
此外,利用ANYLOGIC软件搭建轨道站的仿真模型,对疏散场景和边界条件进行了设定,完成对疏散模拟的设计,并提出了基于疏散设施的客流服务状态以及服务效率共同识别疏散瓶颈的方法,为后续客流疏散仿真识别瓶颈点打下基础。
最后,以重庆市红土地站为研究对象,对乘客疏散仿真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原始场景的客流疏散仿真,找出在客流疏散过程中的疏散瓶颈,从环境、设备、管理三方面提出瓶颈疏解策略,结合轨道站实际情况,分别对轨道站的楼扶梯配置、楼扶梯位置、出入口配置和应急引导进行模拟分析,并对优化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论文对相关概念和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应急突发事件的概念与特征,依据其特征对其分类;结合深埋轨道车站疏散特点,并从环境、设备、管理三方面对突发事件下的客流疏散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对比国内外应急疏散标准,分析总结现行规范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后续重新定义疏散时间标准奠定基础。
其次,分析了突发事件下的乘客疏散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本文依据站内人员的逃生决策行为机理,对行人的疏散过程进行分析,并依据站内人员社会责任的区别,分别研究乘客与工作人员在应急疏散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同时介绍了恐慌心理与从众心理的形成原因。
然后,对应急疏散场景下的社会力模型进行改进研究。通过对传统社会力模型的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入了行人感知范围、恐慌心理和信息传播机制分别对社会心理力、行人期望速度和自驱动力进行改进,并对模型参数进行标定与验证。
此外,利用ANYLOGIC软件搭建轨道站的仿真模型,对疏散场景和边界条件进行了设定,完成对疏散模拟的设计,并提出了基于疏散设施的客流服务状态以及服务效率共同识别疏散瓶颈的方法,为后续客流疏散仿真识别瓶颈点打下基础。
最后,以重庆市红土地站为研究对象,对乘客疏散仿真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原始场景的客流疏散仿真,找出在客流疏散过程中的疏散瓶颈,从环境、设备、管理三方面提出瓶颈疏解策略,结合轨道站实际情况,分别对轨道站的楼扶梯配置、楼扶梯位置、出入口配置和应急引导进行模拟分析,并对优化效果进行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