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卡鲁胺(bicalutamide),是一种强效、耐受性好的纯非甾体抗雄激素口服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属于水难溶性药物,对于许多水难溶性药物,因溶出速率低、胃肠道吸收差,导致其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低。药物粉体颗粒的超细化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改善药物溶出度,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技术。将药物颗粒进行超细化,增加药物的比表面积,进而增大药物的溶出速率,有利于机体对药物的吸收,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在本论文中,作者对比卡鲁胺这种疏水性药物的超细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采用超重力旋转床进行放大实验,成功制备出比卡鲁胺的纳米颗粒。此外,针对比卡鲁胺纳米颗粒制备过程中出现的多晶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影响晶型的因素。通过考察制备比卡鲁胺纳米颗粒的实验条件,对不同溶剂反溶剂体系的筛选,发现采用共溶剂一水体系制备的比卡鲁胺粉体颗粒较小且粒度均匀。外界搅拌能量的介入对比卡鲁胺纳米颗粒的形成影响较大,搅拌强度越大,所得颗粒越小,粒度分布越均匀。在烧杯实验中,确定制备比卡鲁胺纳米颗粒的最优化条件为:溶剂采用乙醇和二甲基亚砜组成的共溶剂,反溶剂采用蒸馏水,溶剂反溶剂体积比例为1:20,体系结晶温度为20~30℃,搅拌方式采用高速乳化机,搅拌时间为2min,搅拌速度为10000rpm,60℃真空干燥或60℃鼓风干燥13小时。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级比卡鲁胺颗粒平均长径为500nm,粒度分布窄。在烧杯实验的基础上,利用超重力反应器(包括连续式和内循环式旋转床)进行工艺放大研究,结果发现内循环旋转床制备出的比卡鲁胺粉体颗粒较小,约为600nm,粒度分布较均匀;连续式旋转床制备的粉体颗粒分散性较差,粒度分布不均匀。比卡鲁胺存在两种多晶型以及一种无定形,晶型Ⅰ、Ⅱ较稳定,无定形极不稳定,在室温储存下可转变为晶型Ⅱ。本文主要针对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比卡鲁胺纳米颗粒过程中出现的多晶现象进行研究,探索制备单一晶型的比卡鲁胺纳米颗粒的合适条件。通过改变重结晶过程中的各项条件,考察不同结晶条件对形成比卡鲁胺多晶型的影响。改变过程中所采用溶剂,考察采用共溶剂对形成多晶型种类和形貌的影响,通过调节共溶剂中乙醇的含量,进而调节两种溶剂的体积比,对所制备晶体的晶型进行控制;通过改变重结晶温度考察不同温度范围结晶条件下对比卡鲁胺晶型的形成影响。此外,实验中发现,改变不同搅拌方式、干燥方式以及储存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变化等条件,对比卡鲁胺晶型的转变均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