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参是一种具有高营养和医药价值的珍贵补品。海参属底栖生物,在生长过程中易富集重金属,经食物链在人体内蓄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其中铅和汞是海参中最易超标的两种重金属元素。因此,海参中铅、汞元素的检测对保障其食用安全具有现实意义。电化学检测技术由于其设备便携、操作简单、分析快捷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的分析检测。本研究首先通过正交设计确定了海参的最佳消解参数,同时制备了β-环糊精(β-CD)/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玻碳电极(GCE)、胸腺嘧啶聚合链(Ploy-T)/纳米多孔金(NPG)/金电极(AuE)两种电化学传感器,结合差分脉冲吸附溶出伏安法,分别建立了海参体内铅、汞的检测方法,并对A、B、C、D四个产地海参体内的铅、汞元素进行了分析检测,结合地图系统,构建海参中重金属可视化系统,主要内容如下:(1)正交设计优化微波消解法测定海参中的铅、汞元素。样品的预处理过程极易引入误差,对其体内金属含量检测的准确性影响很大,因此,本研究以样品加标回收率为指标,对微波消解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并检验该方法测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表明,微波消解的最佳条件为控制温度190℃、恒温时间25min、消解剂硝酸/过氧化氢体积比6:1和预消解时间10 h;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铅、汞的回收率分别为95.4098.50%、96.00100.1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02%、4.60%。(2)基于β-CD/RGO/GCE对海参体内铅的检测研究。去质子化的β-CD在pH值为10.011.5时,可以特异性的络合Pb2+,增强传感器的选择性,根据这一原理,分别通过循环伏安法将RGO和β-CD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电化学传感器β-CD/RGO/GCE,结合差分脉冲吸附溶出伏安法,对Pb2+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β-CD/RGO/GCE的线性范围为160μg/L,检测限为0.037μg/L。最后将其应用于海参体内铅的测定,所得检测结果与ICP-MS相对误差在5%以内,且其抗干扰性能良好,样品回收率为95.83%102.79%。(3)基于T-Hg2+-T结构的功能性纳米多孔金对海参中汞的检测研究。胸腺嘧啶与Hg2+可形成稳定的络合物,通过氢气泡模板法制备NPG,将带有巯基的探针Ploy-T自组装在NPG表面,制备了电化学传感器Ploy-T/NPG/AuE;并利用差分脉冲吸附溶出伏安法,对Hg2+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Ploy-T/NPG/AuE在Hg2+浓度为0.530μg/L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21μg/L。最后将其应用于海参体内汞的测定,所得检测结果与ICP-MS相对误差在5%以内,且其抗干扰性能良好,样品回收率为95.56%101.73%。(4)基于溶出伏安法对不同产地海参体内铅、汞的检测及可视化数据库开发。将制备的修饰电极结合差分脉冲吸附溶出伏安法对A、B、C、D四个产地海参中铅、汞元素进行了测定,检测结果表明部分样本中铅、汞含量超出国家标准,给海参的食用安全卫生带来了威胁。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海参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可视化数据库,可对不同采集地点的海参样品中元素种类及含量进行可视化显示。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对海参的微波消解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然后制备了β-CD/RGO/GCE、Ploy-T/NPG/AuE两种电化学传感器,分别建立海参体内铅、汞的快速检测方法;最后构建了海参体内铅、汞含量可视化数据库,为水产品中重铅、汞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