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荸荠茎点霉秆枯病是近年来在湖北省团风县荸荠产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自2010年以来,该病在团风地区大面积发生,对荸荠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鉴于该病害的新颖性及重要性,本文从该病的病原学出发,在病原鉴定的基础上,研究病菌生物学特性、寄主范围及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病菌所产毒素的基本性质,为深入了解该病害、制定栽培防病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从湖北省团风县方高坪镇荸荠田块采集病株,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菌,其中茎点霉属真菌分离比例最高,分离率为24%。分别用茎点霉菌株CTF-3、CTF-10和CTF-11的菌丝块或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茎秆发病率均为100%。根据各菌株的菌落大小、NaOH颜色反应、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形态大小等特征描述,参照Phoma鉴定手册,将CTF-3、CTF-10和CTF-11鉴定为Phoma bellidis Neerg.。对3个供试菌株rDNA-ITS序列进行Blastn比对,发现其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与Phoma sp、P. macrostoma和P. herbarum具有最高同源性,为99.4%。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3个供试菌株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Phoma sp.(HQ631000)聚为一类,且遗传距离最近。荸荠茎点霉秆枯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TF-3在5-35℃均可生长,最适温度25℃;在pH值为4-10时均能生长,最佳生长pH值为6;在供试碳、氮源中,病菌分别对淀粉和蛋白胨的利用效果最好;菌丝的最低致死温度为50℃、10min;测定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己唑醇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仅为0.2171μg/ml。采用离体植株接种法,研究了荸荠茎点霉秆枯病菌的寄主范围和不同荸荠品种的室内抗病性。病原菌对供试10科11种植物中的荸荠、大豆、莴苣、生菜、棉花、玉米、菠菜、小白菜均有致病性,而在韭菜、芹菜和葱上未发现症状;供试的38个荸荠品种中,杨店荠、三江荠(98)、芦山荸荠、宜昌当阳荠和湘潭荠的抗病性最好,接种病菌后病斑平均面积均小于90mm2。以荸荠茎点霉秆枯病菌的无菌培养液为对象,研究了病菌毒素的基本性质。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培养基中以ME培养滤液的致病活性最强;无菌滤液经高温处理后其致病活性下降明显,热稳定性较弱;蛋白酶K和胃蛋白酶处理对其生物活性无显著影响;另外,在毒素的分离方法中,活性炭不适用于毒素滤液中的活性组分分离,而使用乙酸乙酯萃取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