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散文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名世是清初到中期名动一时的散文家,生于顺治十年,康熙五十二年因《南山集》案被杀。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将戴名世放在整个清初的文化视野和文学史中,对他的文学成就作出尽可能客观、完整、系统的论述,并解释清初文风由激切转为雅驯的现象。 第一章:论述戴名世散文写作的背景与渊源,包括社会时代背景、思想渊源与清初散文概貌。顺治、康熙两朝经历了明清易代之际民族矛盾由空前激化到趋向缓和,满汉文化由剧烈冲突到日趋合流的历史必然过程。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清廷统治者不断调整政治、文化政策,采用高压与宽抚并施的手段巩固统治的时期。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引起了一批思想敏锐深沉的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学术思想由此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清初的几位大思想家除了深慨于明亡清兴的社会巨变而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不务实学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之外,还提出了很多具有启蒙意义的新思想。在学术思想、社会思潮转变的推动下,文学思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深刻影响了一代文风的转变——由晚明的表现自我转向关注社会和历史。戴名世的关注现实、抨击时弊、愤世讽世、热衷史学对此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章:介绍戴名世生平,分析论述戴名世散文的思想内容。戴名世为文,批判社会和官场的丑陋毫不留情,揭露文坛的病态不留余地。他的志趣一向在于史学,留心先朝文献掌故,虽未能完成自己私撰《明史》的愿望,但也留下了一批慷慨凛然的人物传记。戴名世用自己清新自然的游记小品实践了自己“君子之文,淡焉泊焉,略其町畦,去其铅华,无所有乃其无所不有也。”,“文之为道,虽变化不同,而其旨非有他也,第在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的审美追求。 第三章:论述戴名世的散文理论。戴名世论文,强调道、法、辞兼备,精、气、神合一。道法辞三者兼备,有一之不备则不可谓之文的观点,实际已是方苞“义法”说和姚鼐“道与艺合”、“义理、考据、辞章”论的滥觞。戴名世所崇尚、追求的气、神的审美主张开了后来刘大櫆“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之说以及姚鼐“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说的先河。而且他对时文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创作实践,对时文的弊病看得很深,因此提出以古文为时文,希望能够以此挽救时文之衰。
其他文献
理论在20世纪呈爆炸的态势,解构只是其中的一个支脉,是在对过去理论继承后的新发展。德里达思想产生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背景,现实的政治人生激发了思想家对“人的存在”的古
老年人手中总会留些“压箱底”的钱,而这些钱成了骗子们眼中的“唐僧肉”,各种套钱陷阱,盯住了他们的口袋……很多老年人,他们年轻时是精明的商人、文化底蕴很高的教师甚至英勇善战的“老革命”,但面对明显的“套”,却固执的往里跳。儿女面对这种情形,无可奈何的感叹:“年轻时那么精明的人,怎么好像变笨了,这么容易上当呢!”    丹东 宋大爷(62岁):为健康被“洗脑”  宋大爷以前是个精明的商人,什么也不吃亏
女性意识是性别韵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交互作用的综合。张洁其基于女性的体验,书写女性的生命本质,颠覆传统男性文化对女性的历史叙述,努力改写女性“无字”的心史,为女性争取一席
在当代文学中,中外作家都密切关注生命的存在状况及生存意义,并通过不同的创作手法、叙事风格,向读者展现不同的生存画卷。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文化背景可谓同宗同源,在文学发展史
学位
疯癫是精神和思维紊乱的外在行为,在文化意义上意味着偏离理性的轨道或因理性的缺席而表现的言行怪诞。它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形态,不仅引起了医学家们的关注,而且也激发了
丈夫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说起话来文质彬彬的,很少动怒。本来嫁入这样一个家庭,应该是很和谐,少有琐事的烦扰。但事实是,我和婆婆的矛盾还真不少。  最让我烦恼的还是婆婆的态度,她举止文雅,轻易不开口说别人的不是。起初,我非常欣赏她的谨言慎行,可渐渐地,我觉得她这是矫情,大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有什么不可以开诚布公地说呢?晚上洗澡,我喜欢在浴室里边听流行音乐边唱歌,婆婆却暗示这样太不端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