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名世是清初到中期名动一时的散文家,生于顺治十年,康熙五十二年因《南山集》案被杀。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将戴名世放在整个清初的文化视野和文学史中,对他的文学成就作出尽可能客观、完整、系统的论述,并解释清初文风由激切转为雅驯的现象。 第一章:论述戴名世散文写作的背景与渊源,包括社会时代背景、思想渊源与清初散文概貌。顺治、康熙两朝经历了明清易代之际民族矛盾由空前激化到趋向缓和,满汉文化由剧烈冲突到日趋合流的历史必然过程。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清廷统治者不断调整政治、文化政策,采用高压与宽抚并施的手段巩固统治的时期。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引起了一批思想敏锐深沉的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学术思想由此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清初的几位大思想家除了深慨于明亡清兴的社会巨变而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不务实学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之外,还提出了很多具有启蒙意义的新思想。在学术思想、社会思潮转变的推动下,文学思想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深刻影响了一代文风的转变——由晚明的表现自我转向关注社会和历史。戴名世的关注现实、抨击时弊、愤世讽世、热衷史学对此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章:介绍戴名世生平,分析论述戴名世散文的思想内容。戴名世为文,批判社会和官场的丑陋毫不留情,揭露文坛的病态不留余地。他的志趣一向在于史学,留心先朝文献掌故,虽未能完成自己私撰《明史》的愿望,但也留下了一批慷慨凛然的人物传记。戴名世用自己清新自然的游记小品实践了自己“君子之文,淡焉泊焉,略其町畦,去其铅华,无所有乃其无所不有也。”,“文之为道,虽变化不同,而其旨非有他也,第在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的审美追求。 第三章:论述戴名世的散文理论。戴名世论文,强调道、法、辞兼备,精、气、神合一。道法辞三者兼备,有一之不备则不可谓之文的观点,实际已是方苞“义法”说和姚鼐“道与艺合”、“义理、考据、辞章”论的滥觞。戴名世所崇尚、追求的气、神的审美主张开了后来刘大櫆“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之说以及姚鼐“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说的先河。而且他对时文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创作实践,对时文的弊病看得很深,因此提出以古文为时文,希望能够以此挽救时文之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