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构建裸鼠胆囊癌皮下移植模型及原位移植模型,对比两种胆囊癌动物模型的优缺点,并探讨动物胆囊癌模型的发展方向。方法:构建裸鼠胆囊癌皮下移植模型及原位移植模型,通过比较成瘤率、淋巴结转移、腹水产生、脏器转移、病理切片HE染色及微淋巴管密度(LVD)测定,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评价两种动物模型的优劣,并为今后模型改进提供参考。结果:胆囊癌原位移植模型与皮下移植模型在成瘤率、淋巴结转移、腹水产生、脏器转移等方面存在差异(P<0.05)。胆囊癌原位移植模型的自发转移率高于胆囊癌皮下移植瘤模型。两种模型病理切片在HE染色下组织学性质无明显差异,但通过微淋巴管密度(LVD)测定可见原位移植瘤模型的淋巴管密度(12.13±1.92)显著高于皮下移植瘤模型的淋巴管密度(0.27±0.59),此结果为胆囊癌原位移植模型具备更强的淋巴转移能力及侵袭能力提供基础。但皮下移植瘤在接种后裸鼠存活率及肿瘤观察难易度上占优势。结论:裸鼠胆囊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具备较高的自发转移率,具备同人胆囊癌更加类似的生物学特性,是将来临床研究胆囊癌动物模型的主要方向。但原位模型制备过程较繁琐,手术创伤大,对操作者操作熟练度要求较高。本文原位移植组成瘤率要略低于皮下移植组,同时裸鼠死亡率略高。皮下移植瘤操作简单,成瘤率高,生长于皮下的肿瘤组织易于观察,而原位移植瘤深在腹腔,不利于观察其生长情况,转移过程。因此我们认为课题组应通过所需要观察的指标及目的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