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集聚是贯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发展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呈现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态势。基础设施条件、制度设计、经济组织、交易条件等多种形式的贸易成本均能够对产业集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然而,与现实中的重要性截然相反,贸易成本在经济理论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尽管新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等理论从不同角度考察了贸易成本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但是学界对贸易成本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也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贸易成本的理论进行梳理,透彻分析贸易成本的构成和性质,建立相对系统的贸易成本分析框架,从而进一步考察贸易成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推动我国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内外互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
本文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现有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中众多贸易成本的具体形式进行归纳,将贸易成本按照不同性质划分为生产型、制度型、组织型和交易型四种,建立了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统一的贸易成本分析框架,并通过演绎法得出贸易成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理论命题及其机制,从而构建了本文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规范分析方法论述了中国贸易成本和产业集聚的现状,以及在贸易成本作用下中国产业空间布局的发展变化,从定性的角度分析贸易成本与产业集聚的相关性,并重点对制度型贸易成本和组织型贸易成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定量的角度对地方保护和贸易中介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中,同时运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考察了特定时点和时期我国贸易成本和产业集聚的特点和变化情况。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首先对贸易成本、产业集聚和贸易成本影响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回顾。对于贸易成本的相关理论,虽然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长期以来忽略了贸易成本的存在,但新制度经济学、新兴古典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均认识到了交易成本或贸易成本的重要性,并各自提出了相关理论。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流通费用也与贸易成本紧密相关。对于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从古典区位理论中的区位选择,到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发展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管理学中的产业集群,再到新经济地理学中的集聚效应,研究产业集聚的视角不同,所得到的集聚形成的理论解释也不尽相同。对于贸易成本影响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主要集中在新经济地理学领域,随着包含贸易成本的理论模型从要素流动发展到垂直关联,从两区域模型拓展到多区域模型,贸易成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也由于模型设定不同而存在差异。
本文在构建贸易成本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贸易成本影响产业集聚的4个理论命题,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区别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宏观层面的“流通费用”和西方经济学中微观层面的“交易成本”,本文从中观层面将“贸易成本”定义为除生产成本之外,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成本。本文认为,在垂直关联的产业中,存在专职于商品分销的贸易中介,其后向与制造业下游的最终产品制造企业相关联,前向与消费者相关联;贸易中介与消费者之间贸易成本的下降能够引起上游制造业与其形成共同集聚;贸易成本的全部构成按照其属性可以分为生产型、制度型、组织型和交易型贸易成本;贸易成本与产业集聚的关系呈非线性的“钟形”主要是由于其各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影响产业空间布局。贸易成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种贸易要素(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和生产要素的互动机制发挥出来的。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首先对中国贸易成本和产业集聚的发展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型、制度型、组织型和交易型贸易成本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区域和产业两个维度上的产业集聚程度均出现上升态势。中国产业空间布局随着市场开放程度提高、经济组织优化创新和交通优势的发挥逐渐集中到东部沿海地区。同时,地方保护主义等市场分割行为和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差距的扩大不利于集聚经济的形成和扩散。通过EG指数与各种贸易成本的代理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也证明了中国产业集聚与贸易成本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形关系。
本文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别对制度型贸易成本和组织型贸易成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制度型贸易成本方面,本文突破了以往学者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出发的研究视角,而着眼于地方保护的贸易成本效应,利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位数制造业的企业层面数据,对1998-2008年制造业集聚EG指数的动态变化按照企业所有制类型进行分解,通过比较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的空间布局特点及其对产业集聚动态变化的影响,发现区域对外资企业的竞相吸引使得产业布局呈现分散态势,同时,国有企业的集聚水平在各种所有制企业中处于最低水平,说明地方保护阻碍了我国产业集聚。在组织型贸易成本方面,本文考察了以批发商和零售商为代表的贸易中介对产业集聚的影响。通过对1998-2008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专业化指数与贸易中介等自变量的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区域中贸易中介的存在能够促进当地制造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且贸易中介与制造业存在共同集聚的态势。然而,由于我国贸易中介的竞争力与跨国公司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且贸易中介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布不平衡,这也导致其对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有限。此外,本部分实证分析也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理论命题,即贸易中介带来的贸易成本的下降能够引起上游制造业与其形成共同集聚。最后,基于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相关结论,针对当前我国存在的贸易成本偏高、产业空间布局不平衡等问题,本文提出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生产型贸易成本,建立内外贸统一的大市场降低制度型贸易成本,加快贸易中介发展降低组织型贸易成本,应用信息技术和企业间协作模式降低交易型贸易成本,抓住贸易成本降低的契机引导产业实现合理空间布局等相关政策建议,并对未来关于贸易成本与产业集聚的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